6個觀念,買保險前最好想清楚

6個觀念,買保險前最好想清楚

這篇整理許多重要的保險觀念,所以篇幅比較長,前言就少說一些,把耐心留給你讀完。

觀念一:保險就像保健品,有需要但非必要

想像你行走在沙漠上,口很渴,太陽很烈,好不容易前方出現攤販,走進一看攤販上只賣兩種商品:水和陽傘。若你身上的錢只夠買其中一樣,試問該買哪一個?

當然是水,除非你想拿著傘優雅的渴死。

保險就像那把保護傘,再怎麼保護也無法防止你餓死或渴死。同理,在你的基本財務狀況還不健全前,保險不該是先要考量配置的資產。譬如一個負債的人,應該要把大部份錢拿去還清債務,只留少部份錢購買防範意外的險,其他多買一張保單都會讓你更深陷在債務裡

所以在你要買保險前,務必要自己主動檢視財務狀況,不是聽完理專、業務員說什麼就認為自己需要保險。要把保險當作保健品,選對了吃進身體有益,只是它再怎麼保健,也不會大過你每天吃進去的三餐來的重要。

觀念二:該花多少錢?想清楚五到十年內是否有能力支付

國人習慣買終身型保單,通常都是10、20年期的險種,這種保單不會在短短繳個幾期(年)就產生價值,總是需要繳款一定年數對保戶才有利。既然是要長期繳款,資金規劃就很重要,要確定接下來十年內都有足夠能力可以支付,不然在保單年度還沒過半就解約,通常都是自己的口袋吃虧,能拿回的錢都少於你過去總繳的錢。

有沒有能力支付也不是單看你現在薪水有多少來決定,一般普遍認為年繳保費要控制在年收入的10%,這雖然是個通用原則,不過實際上還是要預估未來幾年有足夠的錢支付,保守一點用年薪的8%來計算也無妨,因為重點是在你要有能力繳完,不是在你買了多少保險額度。

觀念三:別一口氣買完,保單規劃要分階段

我之前上班的公司某日依法舉辦消防講座,從外面找來一個消防講師,從頭到尾用超流利的口條跟我們解說火災現場的恐怖,還有現行舊式紅色滅火器的缺點。在驚嚇了快兩個小時後,講座結束一堆人聚集在教室兩側,拿著筆填寫一份又一份的表單,購買最新、最輕、最有效、最閃亮的防災設備;不用想我也是其中一位,而且還是用手刀衝去搶表單。

好幾年過去,每次在家中看到那曾經購買,至今還沒用得上的最新型滅火器,都會覺得有些想笑,心想當時為何如此肯定又堅決地掏出好幾千元,只為了買一個滅火器?當然沒用到是好事,而且多少也能保障人生安全,只是好在當時我只有買一瓶,如果是像現場許多人一次購買四、五瓶以上的話,我想我一定會笑不出來。

人的心態就是這樣,常會放大對未知風險的恐懼,如果這風險可能影響到親愛家人時就會放更大,此時若有人恰巧出來幫你上堂「危機教育」時(要稱恐嚇也行),那你往往會做出超出原本需求的行為。買保險就很常見到這種情況,因為一般人對保險的需求、內容及風險意識都不足,突然遇到有人跟你解說後,心中對未知的風險就會被放大,此時基於保護心態就會想一次防備完全,結果就是提前買了過多還不需要的保險

精打細算,量力而為。人生不同的階段確實有不同的保險需求,提前買有時也確實比較划算,不過那只是價格上的划算而已,如果你現階段還沒有足夠經濟實力買齊這輩子的保單(90%的人都不會有),那就依照你的人生需求去規劃就好,當下只要先滿足該階段最重要的保險規劃就行。

觀念四:需求最重要!別因人情而買保險

朋友開餐廳,偶爾因人情而去捧場是正港友情的表現,出外打拼總要有朋友嘛!但這點在保險上可別亂對號入座。人情是無法用價格來界定,所以一句話「幫一下嘛~」可能代表的是幾百元的一頓飯,也可能代表的是總繳幾十萬元的一張保單,後者顯然需要好好考量一下,就算是親朋好友跟你說這張保單買了絕對不會吃虧、一定會賺到,你還是要好好理性坐下來思考,眼前的保單到底適不適合你

觀念五:貪小便宜不應該,慎選有理賠能力的保險公司

想要找靠山,當然要找靠得住的才行,是吧?保險公司是我們轉嫁風險的對象,是我們的靠山(雖然要花錢),所以這座山穩不穩你買保險前一定要關心。

保險業自從進入百花齊開、百家爭鳴世代後,許多競爭力不足的保險業者就會使出險招:降價求市場。然而,價格調降是種流血戰,比得是誰的血先流光,這在保險業是非常要不得的事。保險公司就好像賭場莊家一樣,收入來源跟賭客付的賭金有直接關係,成本跟賠率都是精算過,這產業可是沒在走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套。如果長期不符成本就可能會賠不出錢、公司倒閉。走衰的是誰?就是當初抱著撿便宜買保單的人。

而且當保險公司開始販賣流血保單時,旗下保險員就會推得更用力去賣,因為保費便宜的保單相對更好銷售,至於那不能說的祕密 ── 業務員的保單酬傭,就會讓他們更努力去賣好賣的保單。

所以,要決定一張保險帶給你的保障,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一定要關心。保額、險種、保障範圍都很重要,只是萬一承保公司財務不穩定最後倒掉,那些就都是屁話,保險公司都保護不了自己,哪來的保障給別人?

那要如何摸清楚一家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全盤了解當然要從財務報表下手,不過看財報這件事會睡死很多人,所以最簡易的衡量方式就是看資本適足性(率)及負債資產比。

資本適足性,簡稱 RBC(Risk-Based Capital ratio),是衡量一家保險公司風險的財務指標,只要記得愈高表示公司承擔風險能力愈夠,普遍認為至少要超過200%。

負債資產比則是直接檢視財報數字,這個數字基本上愈低表示公司財務實力佳,到也不是說愈低就表示該公司愈適合承保,只是最少要設個門檻,負債要小於資產,比率要小於100%。

從 RBC 及負債資產比就可觀察,前陣子被盯上的幾家壽險公司這兩個數據都不及格:

以上是給你魚吃,以下是教你釣魚……

➨資本適足性如何查詢?請在Google輸入以下查詢條件(複製後更改公司名稱就好):

保險公司名稱+資本適足性+公開資訊觀測站

搜尋結果第一個應該就是該公司的最新的資本適足性。例如:用Google查國泰人壽RBC

➨負債資產比在這裡查得到:壽險財務業務指標

點進去後選擇全部或指定的壽險公司,按下查詢報表就出來了。

看到這,希望你還沒頭昏,因為真正會令人昏的是下一個原則,卻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所以我放最後面,你也要好好想想。

觀念六:別怕麻煩,看清楚保單條款寫什麼

多數人買保單只在乎保額、買的險種、繳的保費、保險員正或帥,卻忘了關心保單裡最重要的那道防線:保單不負責理賠的項目與範圍。許多保單的糾紛問題都是從這裡面產生,而白紙黑字證明下,當然是在保單上簽名的保戶落敗。

保單裡最重要的就是保單條款,但卻也是最常被快轉省略不看。想想看,一張保單裡占最厚的就是那密密麻麻的條款,重點都在裡面,怎麼可以不關切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條文,花點時間上網查一下,或是直接問你的保險員,畢竟人家是拿公司酬傭的,所以要給他們展現專業能力才行。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你肯把保單條款看清楚(當然是在簽名前),才能知道你真正的保障在哪裡,而且你也會對各式的保險規則清楚,久病成良醫(好像不是用在這),條款看久了你也會是專家。

以上六個觀念,買保單前好好想清楚,這樣就會大大減少機會買到不適合的保單,也才能幫自己與家人建構最完善的防護網。

(1stimage via sixpack1)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