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巴菲特都會寫信給波克夏股東,信裡會報告去年度公司投資的獲利情況及投資方向與決策,這之中都包含著巴菲特價值投資觀念的精華跟幽默看待市場起伏的方式,對於學習價值投資有興趣的人,每年的信都值得一看再看。2011年度的信也在前幾天出來了,底下是我看完之後的心得:
一開始巴菲特介紹波克夏公司在2011年增加了4.6%帳面價值,47年來公司每股帳面價值從19美元成長到99,860美元,年複合報酬率為19.8%。因為2011年”只有”小幅成長,所以年複合報酬率從2010年的22%下降到19.8%,可見2011年是個需要投資技巧高超的年代,不過47年來每來都有近20%的報酬率是非常可觀的,重點不是每一年的成長率有多高,重點是巴菲特與公司決策者可以維持那麼久的高報酬。另外信開頭也介紹了一下公司的現況以及尋找接班人是2011年重要的工作事項之一,這跟營運上比較有關就不提了。
巴菲特在信中說到2011年的投資支出95%都在美國境內而且創新高,這對市場上普遍認為美國經濟體愈來愈糟是反其道而行,也許有人認為這就是巴菲特逆勢投資的厲害,但我到覺得那是因為他專注在他比較熟悉的市場領域原因。此外他投資的雖然是美國公司,但有些都已經是國際型的大公司(比如可口可樂、IBM),藉由境內投資讓自己也享受到全球的經濟市場。他也說到新的年度2012年在”美國境內”的投資金額將會續創新高,這也顯示就算在爛的市場如果你有正確的投資能力、觀念,你還是可以賺到可觀的利潤,更何況美國經濟爬起來趨勢慢慢有了(踩著別人上來的?)。
在2011年巴菲特做了兩項重大的投資,一個是收購美國銀行的股權,另一個是較為人關注的收購了科技公司IBM。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過去他對科技產業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他認為科技產業公司是無法掌握他也不清楚的(如同前段所說專注在自己了解的領域裡),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資理論之一就是:「一家公司如果沒辦法在5分鐘之內看懂它在做什麼,那我就不會投資它們。」所以科技產業一直被巴菲特拒於門外。而這次收購IBM股權(而且還是大筆收購成為IBM第二大股東)自然就成為市場話題。是巴菲特開始投資科技產業了嗎?還是IBM成為巴菲特眼中的金雞母?或者是IBM的獲利模式跟市場壟斷地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條件了?這點在2011年的信中用了一些篇幅來解釋他為何要收購IBM的股權,這些觀念就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他也有趣的對外坦承,很晚才進入IBM這場派對,他看IBM財報已經快50年(比波克夏公司還長),卻到2011年3月才下定決心成為IBM的夥伴(花了50年來研究一家公司)
在信中也有說到2011年投資上的重大錯誤,其中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美國房地產的復甦比預期的慢,但仍然看好房地產市場。復甦比預期的慢是因為2008年次貸風暴前蓋的房子比要住的人多太多了,至今還沒完全消化完,導致波克夏投資的房地產相關產業都不好(有地毯公司、壁磚、建築等相關投資…)。不過巴菲特仍然肯定隨著時間經過,在住屋需求增長大過於房子增加數量的情形下,房地產將會愈來愈好。2008年美國次貸爆發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那之前蓋房子的速度比有住屋需求的人增長速度還快(而且是愈來愈快),當時市場還認為美國最快解決次貸的方法就是拿錢去買炸彈把多餘的空屋都炸掉,這個故事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電影就有演出來。這部份可以借腦思考觀察看看台灣的房市。
實施庫藏股
巴菲特在信中告訴大家買回自家公司股票的邏輯,美國上市公司買回自家股票的行為在台灣比較符合的就是公司實施庫藏股,雖然兩者行為對於投資者有很大的差別,但不減以下我想表達的心得。
在信中,他問了一個問題來思考這方面的邏輯:
如果今天你持有股票的公司決定在一段時間內買回自家股票時,你應該希望公司股價在這段期間要處於什麼狀態?
答案就是希望這家公司股價處於平平淡淡的情況。因為這樣公司才可以用同樣的資金收購市場上更多自家的股票,相對來說你手上持有的股票(只要你沒賣掉)相對的「份量」就比較高了,持有的分紅利潤也會較高。
這點在國內股市比較少見,因為通常公司買回庫藏庫就真的只是”庫藏”,並沒有做註銷的動作讓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比例下降,而這種買回的動作難免會想到公司是不是在做護盤(像前陣子有一家世界品牌手機公司買回自家股票,股價馬上從跌勢中反彈),但當你以公司投資股東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公司拿帳上營運現金來買回價格過高的自家公司股票時,並不能算是一種好的資金運用。就好像你為了要提高自己房子的房價,叫自己家人用自己的錢來拉高房子的成交金額一樣(又俗稱左手換右手),可能拉高了股價,但不會真的提高房子的真實價值,甚致是後來股價還跌破庫藏股的成本。如果庫藏股的買回是在市場股價過高時,代表的就是資金沒有運用得當反而公司價值下降,但我想大部份公司老闆都認為自家的股票價格總是過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