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常在部落格與臉書分享閱讀心得,但以前的我其實討厭閱讀,那時不理解怎麼有人可以拿本書將一行行的文字吞進肚裡。出社會以前,除了理財書因為有賺錢動力外,其他類型的書幾乎很少讀。
不過我後來還是愛上閱讀,對於能夠從書中學習別人的智慧到了痴狂的地步,甚至跟購物一樣光是買書就會產生愉悅感。但如同有些衣服買回家後始終很少穿,書櫃裡也有些書是從沒讀完。此時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問題也就產生:市面上新書出版那麼快,很多好書都想讀,若花錢買了不讀浪費,不買又覺得以後會忘記這本書的存在。
而且別忘了,跟時間比賽跑,從來沒有人贏過。
所以為了解決這困擾,我開始思考閱讀「量」與「質」的問題。想當然,一定是質比較重要,讀得多卻沒有品質根本沒用,倒不如一本一本慢慢深讀。然而閱讀品質雖然重要,但我也不想在數量上減少太多呀!最終在經過幾次閱讀實驗後,我得出這個兼顧量與質的品讀策略:盡可能增加閱讀數量,但只吸收有幫助的內容。
怎麼做到?我把它拆成幾點來說明。
1. 先加速:跟自己說「讀快一點!」
若想增加閱讀量,讀的速度一定要變快(Hurry Up!)。方法很簡單,並非用到速讀技巧,你只要跟自己說書讀快點就是。一般在閱讀時人都會習慣在心中同步默唸,所以閱讀速度一定有限,但這也表示要加快並不難;想想看,同一段文字若改成用嘴巴唸出聲時,唸快或唸慢不也是能控制的嗎?把書「讀快一點」就是這個意思,你只要在心中也默唸快一點就行,通常這樣讀書的速度就會提升很多。
2. 找重點:遇到不懂再停下來慢慢讀
只是讀得快但沒理解當然沒用,所以前面要讀快不是為了要快速讀完,而是為了這個目的:將不重要的內容快速帶過,加快讀到需要學習的新知識。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書中的精華挑出來讀!
一本書如果每行字都是重點,那讀起來就跟學校參考書沒兩樣,好書讀起來令人回味的原因,就在於作者會在重點段落間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拱橋,讓讀者在大腦中把重點串起來。也因此,通常作者鋪設的這些拱橋都是簡單易懂,很快就能吸收,此時如果用較快的速度讀過去,理解的程度並不會跟用慢慢讀有多大區別,但加速卻能讓你更快讀到下一段重點,遇到重點或不懂時再放慢速度就好。
3. 學知識:做筆記其實比深讀還有效
如果我猜得沒錯,這情況你應該也有過:偶爾讀到好書讓人欲罷不能,心中會想要再重讀一次,但闔上書後再也沒翻過,對於內容也就漸漸淡忘。
這情況常見的呀!而且不論是隨便讀或是深讀,讀得快還是讀得慢,之後都一樣會淡忘。起因在於我們大腦處理新資訊的方式,是需要經過輸入、整理、消化後,才會扎實轉化成知識。而光只有「讀」是不足以讓大腦走過這些步驟,你需要做筆記才行。
這也是我後來才意識到,其實在加快閱讀速度後,對於吸收知識並沒有太大落差的原因,因為我在做筆記時就會重新複習過重點,寫筆記也幫助我消化內容,而這些才是決定我對一本書吸收多少的關鍵。(以 80/20 法則來說,做筆記決定我如何吸收80%書本內容)
4. 設主題:主題式閱讀效果更好
世界雖然很大,但另人傳頌的經典例子有限,所以常能在不同書中看到作者引據相同的例子,這時若你是採用主題式閱讀的方式,就可以縮短理解的時間。
比如我對「生產力」這類書一直有興趣,所以每隔一陣子我就會去查詢近期跟生產力相關的新書,然後買幾本回家連續閱讀。也因為這類型書常會引用近期著名的商業例子,所以就可以看到作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相同的案例,而大腦也因為在前幾本書中對該案例早已熟悉,所以吸收上就更快速跟全面,事後做筆記時還可以穿插對照不同作者的觀點,讓筆記變得更豐富。
結語:閱讀量是個人成長關鍵
標題寫到七天讀完七本書不是靠什麼神奇速讀法,這是我在放年假時常做的事,所使用的閱讀策略就是以上這四個,最多平均一天能讀完約兩本書。起初我也擔心閱讀品質是否會變低,但實行一陣子後發現,我是在用新的閱讀模式讓學習效率變更高而已,成效並沒有打折,閱讀量卻大幅增加,知識也就吸收更多,最終帶來更多成長。相信我現在能在部落格分享種種知識跟我大量閱讀有直接關係,如果你也是喜歡透過閱讀而成長的人,推薦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成長速度。
(1st image via Luana Spagn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