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某天信箱收到一份公告,主要內容為公司決定往後員工一天只要上班2小時就好,爽翻了,而且給的薪水一樣多!你覺得新的工作模式會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首先,我猜這家公司將不再缺員工,人資桌上的履歷表隨時會堆到天花板,想要擠進這家好康的公司非常困難。然而,公告信後面有個但書,肯定會嚇跑一些人:員工即日起每天工作只要2個小時,每個月底需要由主管考核績效,只要工作產值沒有符合原先標準就需要離職或調降薪資。若是如此,你還願意接受這項挑戰嗎?
先不論這份工作的壓力有多大,員工流動性有多高,如果你接受這項新挑戰,我想你的工作效率一定會整個大升級!你將不會在公司瀏覽Facebook或用Line,瀏覽器上也不再出現網路的八卦新聞,同事間也沒有人會訂下午茶,主管平常來找你只會白眼對他說沒空!你的上班世界將跟現在完全不同,因為2小時一下子就飛過。重點是,你會更期待安排下班後的生活,不然就是擔心其他員工是否正在偷偷加班。
總之,你會重新以不同角度,看待你每天寶貴的時間。
忙得團團轉,不如做事有技巧
回到現實。現代人都有個麻煩,特別是想要追求成功的人,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然而,當我們被各種緊急事件包圍時,是否曾想過如此拼命的賣力,換來的可能是反效果?
不論我們喜歡或討厭自己的工作,多數人每天的工作量已經達到難以負荷的程度。當工作多到難以招架時,即使是才幹令人望塵莫及、成就令人驚嘆的一流人才也會落入「效率陷阱」中:設法擠出更多時間工作。–《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我們都知道,當目的地是在北邊時,出發前都會先確定北邊的方向在哪,一路上也會確定自己是否往北邊方向去。然而,當我們在工作時,對於這樣的敏感度卻消失,很少懷疑手上的事情是否把自己帶往對的方向去。
也因此,很多人忙了大半輩子後,才發現得到的成就不如預期。
我們已經不是活在努力就等於成功的年代。善用時間不再是指你做了多少事,更是做了多少正確的事,還有是否用正確的方式去做,其中關鍵就在有沒有把寶貴的精力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情。
最近就從書上學到這樣的一個知識:
大學學者設計一項實驗,他們請一組學生在選修課程前,詳細地研究課程內容,並要求該組學生認真思考哪些課程符合自己需求,能夠替未來打下良好基礎;而另一組學生則只是要求隨意翻閱課程簡介,挑出他們心中想要的課程就好。
基本上,這兩組學生做的事情都是選課。只是第一組需要深思熟慮且下決定,第二組則只是簡單勾選。研究人員目的是要觀察兩組學生在選完課後,還剩下多少的自制力去做對自己有幫助的事。當學生選完課程後,研究人員會帶他們到一個等候區,跟他們說可以在那裡休息看參考書,準備下一場的測驗。然而等候區不只有擺放參考書,還有休閒雜誌與電動遊戲機,實驗人員並沒規定不可以玩,目的就是要測試學生剩餘的自制力是否真的會影響他們的選擇。
結果出來,第一組在選課時用了更多自制力的學生,平均只花8分鐘的時間在看書;而第二組不用費心思選課的學生,平均則是看了11分鐘半的書。
其實自制力消失的情形經常在生活中得到驗證,好比為什麼我們在早上時比較能拒絕甜食的誘惑,過了中午就沒辦法抗拒下午茶的邀約,原因也是整天的工作已經把精力消耗差不多。由此可知,當我們在工作時,是否也應該思考先把專注力用在正確的地方?
不要為別人瞎忙
努力,是需要的,但如果只是當個爛好人努力做完其他人該負責的事,或是努力在不重要的小事上,我們都只是把時間拿去交換更沒有價值的東西。這時候不論給你的工作時間是2小時,或是滿滿的8小時、10小時或16小時,你愈努力就是對自己愈不利,因為你不是在為自己產生更大的價值。
所以,為什麼當你每天努力工作時,更應該要停下來觀察,是否真的有把精力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或者說,當你每天在為其他人說的話而煩惱時,是否有留時間給自己,聽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不論是專注力、自制力,或是所謂的心智能量,一個人身上都是有限的,如果把這些寶貴的資源先拿去處理不重要的事(如太常確認Email),煩惱不需煩的事情(如過於在乎他人的閒言閒語),那你等於是在過別人為你設計的人生,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沒錯,我們是應該比別人還賣力,力求表現。但記得,當你在出全力之前,一定要確認是在替自己的未來賣力,為自己的夢想打拼。(本文為閱讀《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