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腦》讀書心得:增加知識量同時,釋放大腦自由度

要吸收的資訊量太多,該如何更有系統的管理?

《打造第二大腦》讀書心得:增加知識量同時,釋放大腦自由度
Photo by Andrej Lišakov

2014年時,我為了增加自己的英文單字量,接觸到「遺忘曲線」理論。根據理論,當人在學習新事物後,除非經過複習,否則一小時後就會忘掉約一半的學習內容,一天後忘掉約2/3,一個月後差不多就將其全部拋諸腦後。

遺忘曲線反映的是一個事實:人的大腦天生就不擅長記憶。如果你運用它來儲存東西,你要花很多功夫才能記起來。當然,演化從來不會錯,大腦原本就該用來處理更複雜的事,比如思考或解決難題;還有,如何讓自己活下去。

在遠古時代,大腦是人類捍衛生存的工具。那時捍衛生存的間隔是短暫而多頻的:要擔心下一餐在哪裡,要隨時留意不被猛獸當成三餐,要確保自己可以傳宗接代。

然而,對現代人而言,捍衛生存的間隔時間已經拉長:不再需要擔心下一餐,而是要擔心未來的生活品質;不需要煩惱被猛獸吃掉,但要煩惱不會被經常變遷的社會淘汰;不是要擔憂生育小孩的問題,而是要擔憂能否養育小孩的問題。

只是有個麻煩,人類大腦的進化速度依然維持遠古的步調,導致大腦照樣會被短暫、奇特的事情給吸引,進而產生無法專心的問題。結果是,新穎的資訊量依舊不斷湧進,商業公司不斷搶占注意力經濟,而人需要消化的訊息也越來越多,大腦開始難以招架。

因此,近年來漸漸開始有了「第二大腦」的說法,協助自己處理大腦不擅長的事情。

想等到萬事俱備後才開始行動,就如同坐在汽車駕駛座上,想等到通往目的地上所有的交通號誌都是綠燈後才願意出發。你不能等待所有事情都完美才行動。——《Building a second brain》

這本書在寫什麼?

《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主要說明系統化管理知識的方法,運用數位化筆記跟收集資料的方式,有步驟的蒐集新資訊,再經過獲取、組織、萃取、表達的四個步驟,讓知識能夠被自己更有效的運用,提高自身在工作管理與知識管理上的效率。

此書的作者是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他長期投入知識管理領域,有一套運行多年的知識管理系統。至於國內出版社給予「數位知識管理一哥」的封號,宣傳此書也以「矽谷強推的知識管理課」來推廣,但我目前還沒找到英文網路上對他有此稱號,就姑且當作出版社想讓中文讀者快速跟作者拉近距離的方式。

撇開稱號,我對作者的背景並非陌生,在此書問世前就陸續看過他的訪談,也間接學過他的知識管理方法。尤其當初在理解他的 C.O.D.E 的系統化管理知識時,覺得對管理自己的知識系統也有新一層的了解。而 C.O.D.E 也正是《打造第二大腦》一書的核心觀點。

不過在進入 C.O.D.E 的說明前,有兩個問題應該先了解:為什麼人會需要第二大腦?以及哪些人需要第二大腦?

為什麼你會需要第二大腦?

在人類逐漸全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後,個人知識管理顯得更加重要。原因在於如果工作上需要處理大量的訊息與知識,個人知識管理就形同工作管理。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卡爾.紐波特就說過:「在新經濟時代有兩個生存的核心能力:一,快速掌握困難事情的能力;二,在兼顧品質與時效的情況下,產生出高水準內容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就跟個人知識管理的能力相關。

而所謂的個人知識管理——英文簡稱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言下之意就是針對個人來量身定做知識管理的系統。它包含一個人從知識的輸入到輸出,以及中間吸收、儲存的方式。它是一套系統,而非單一作法。

這在以前非數位化時代是相對困難的事,因此若具備類似「卡片管理整理術」的人將非常吃香,可以比別人更容易記得與調用資訊。如今在大部分資料都可數位化的年代,人人要做到數位管理相對容易許多。只不過,看似吸收知識變得更方便,其實帶給現代人更大的難題。

為什麼?我舉一個例子你肯定有感——數位照片的問世。

在我小時候,照相會需要在相機裡塞入一捲傳統底片,每卷底片有36張照片的額度,每當我按下一次快門,等於就少掉一次拍照的額度,以及花掉一張相片的錢。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出遊時,很少會帶超過兩卷的底片;在那個年代,拍照時快門無法隨時按、拚命按,所以每次按下的瞬間都相對珍貴。

如今,因為照片已經數位化,無論是數位單眼或是手機,隨時按、拚命按都沒關係,一趟旅遊下來可能累積上千張照片,一年下來上萬張也不奇怪,因此挑選照片以及儲存照片反而比過往年代複雜許多。

我想你懂我說的了,在知識數位化的時代下,人要面臨的也是同個問題。因為知識取得與儲存變得更便利,需要管理的內容也如怪獸般不斷成長,而當資料量逐漸膨脹時,複雜度也跟著倍數擴張,此時我們的大腦能力已經不堪負荷,輸入再多的資訊量,最終還是沉入腦海中某個地方。

有研究就表明,吸收過多的資訊量確實會影響人注意的程度;相較於那些看大量電視節目、串流影集的人,每週只看少數幾集的人能夠記得更多劇情的內容。

當你的大腦要處理越多資訊時,你反而記得越少的資訊,大概是這個意思。

所以,現代人的大腦應該需要學會外包,而第二大腦的概念就像是為你的大腦加裝外掛,把不擅長記憶、彙整與標記的功能交給電腦的數位資料庫,把人的大腦更看作是 CPU 的角色,如此會更有效的運作。

《打造第二大腦》

哪些人需要打造第二大腦?

用粗淺的方式來區別的話,原則上只要你是做辦公室,工作時間大部分都是面對電腦螢幕的人,都建議需要建立一套簡易的知識管理系統。如果你是以下類型的工作者,你的 PKM 系統長期來說甚至會影響你的工作表現:

  • 文字工作者,比如作家、部落客等。
  • 需要大量收集資料者,每天有很多創意點子想法需要整理的人。比如攝影師、繪圖師。
  • 工作中需要透過大量資料查詢與學習並解決問題的人,比如程式設計師。
  • 需要傳授資訊給別人的人。比如學校老師、企業講師等。
  • 經常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存在電腦中資料的人。

如果以現代工作者身兼多個角色來說,具備第二大腦、能夠管理知識的優勢也會漸漸凸顯出來。

———

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

至於要如何做到個人知識管理呢?透過作者的 C.O.D.E 是一個順著步驟理解的好方法。C.O.D.E 是照字面意思把人管理知識的方法分成四個步驟,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第一步:獲取(Capture)

打造第二大腦的第一步是獲取,這是處於輸入階段,舉凡你從網路、書籍、上課中獲得的任何資訊,你儲存在電腦、手機裡等待將來使用的資料,都屬於獲取的輸入階段。這階段也關係到你是否獲取對自己真正有啟發跟幫助的資訊,還是什麼資訊都想存下來。

在獲取階段,要留意應該要把外部獲取的資料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收集。這跟時間管理的 GTD 系統一樣,你要先有一個固定的「收集箱」,先把日後要用到的資訊、知識、語錄等的內容集中起來。

第二步:組織(Organize)

打造第二大腦的第二步是組織資訊,因為從外部獲得的資訊量有可能是一次一大團,也有可能碎片化取得,這些都需要組織起來才能為你所用。比如你透過標籤管理的方式,或是筆記軟體中關鍵字管理的方式,就是將四處散落的資料組織起來。

第三步:萃取(Distill)

經過有步驟的獲取與組織後,打造第二大腦的第三步是萃取。未經篩選消化過的都只是資訊,有組織整理過的才是知識。從看似雜亂無章的資訊中萃取出有用的內容,無論是歸納組合,或是重新詮釋,都才會衍生出有用的知識。此外,我們的目標是讓將來需要用到資料時盡量沒有阻礙,或是從資料庫中萃取到真正有價值的資訊。當獲取跟組織兩階段是有紀律的進行時,萃取的效率也會更高。

另外記得,在萃取的過程中是要去蕪存菁,而不是把沒用到的也都留下來。以我實務經驗來說,在萃取過程確實會存有「僥倖」心態,想把沒用到的資訊也保留下來,但實際上日後用到的機會並不高,當你之後回來查找時,有幫助的內容還是來自於你有先萃取過的資料。

第四部:表達(Express)

第四步則是輸出階段。將知識經過有條理的分享之後,透過寫作、描述、演講、教學、簡報等方式,讓其他人更容易理解,或是獲得新的啟發。

例子:我如何從輸入到輸出打造第二大腦

以我自己來說,當我要寫一篇文章時,如果文章主題是過往已經發想過,此時我只要到我的寫作資料庫中尋找過去收集的資訊就行。

不過有時一查詢可能跑出一大串,這時如果我有在收集時就同步組織內容(比如類似主題透過一個筆記或資料夾串聯起來,隨手記錄簡短心得),就可以很快調用。如果是還沒組織過的內容,則會開啟另一個筆記開始彙整。

另外,隨著我累積的資料越來越多,我也習慣在獲取的當下盡可能萃取將來可以運用的知識點。若是過往還沒有萃取的資訊,同樣就用另一個筆記串聯起來,或是新增在該資訊底下。

當獲取、組織、萃取都完成後,接下來就是透過寫作、錄影或演講教學的方式,把內化的知識表達出來。

相較於寫一篇文章,寫一本書的方式也相似。只是因為書的主題範圍比較大,也需要更深入,所以我會在寫作期間同時把收集研究的資料更新到我的資料庫。就這點來看,我是寫作輸出的同時,也持續獲取、組織與萃取資料。

因爲我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大腦的作法,對我而言已經有自己習慣的知識管理系統,所以並非真的照作者 C.O.D.E 的方式從輸入到輸出四個步驟,不過原理上都是相似的過程。關於我如何培養自己的第二大腦,我曾在 YouTube 上有講解過一支影片,閱讀此篇心得後也可以連結過去觀看。

此外,我還有一個經驗要提醒:千萬別在輸出的時候才開始輸入!蒐集與整理資料要在平時就養成,你的第二大腦雖然可以不斷擴充容量,但目的還是要當你需要資料時能盡快用上。

一邊增加知識量,一邊釋放大腦自由度

古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這句是杜甫用來比喻人讀的書只要夠多,就能寫出具有文采的文章。但如今時空背景早已不同,當時的書取得跟保存不易,能夠有機會學習的人都是知識上的既得利益者,相較於其他未有機運讀書的人,自然下筆如神。

現今來看,要累積閱讀量並非難以想像的事,只要定時、定量吸收就行。困難點在於,現代人身處的網路環境難以專心閱讀,以及難以將每天學習到的資訊有系統地保存起來。我想很多人都有經驗,上一秒才剛獲得一個啟發,認為應該要好好保存起來,下一秒就被其他資訊給吸引過去,日後也遺忘那一次啟發的體會。

這也是你需要開始學習管理知識的原因,慢慢養成自己的第二大腦,透過系統化的方式,讓訊息不再只是成為你生命中的過客,而是讓訊息能被你如同庖丁解牛,將不需要的剔除,將寶貴的部分留下。

如同此書在英文版書封上的標語:「Remember everything, achieve anything.」(記得每一件事,達成任何的事。)單靠人的大腦,不可能記得每一件事,但透過數位儲存的第二大腦就可以實現。至於能否達成任何的事,顯然不是單單你有第二大腦就行,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必須有一個自由度夠高的大腦,有餘力去思索長遠的目標,而不是被雜亂無章的資訊淹沒,或是被毫無根據的新聞媒體不斷奪走注意力。

人的大腦無法像整理電腦資料夾一樣,有系統地拖曳分類與整理,至今人類對大腦運作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但如果是外掛的第二大腦就沒問題,可以把不需要常駐在大腦裡的東西歸位收好,如此你的大腦就更自由了,可以去解決跟處理真正值得你留意的事,可以在波濤洶湧的現代資訊大海中,悠然地打撈自己想要的知識。

———

[1]“Two Core Abilities for Thriving in the New Economy 1. The ability to quickly master hard things. 2.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t an elite level, in terms of both quality and speed.”

[2]https://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7729/6532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