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一直以來是種主觀帶點刻版的印象,直到網路打開知識的邊界,看到愈來愈多人用不同方式詮釋成功,才發現原來成功不該只是少數那幾種定義。
學生時期我有一個怪癖,是在某次準備考試時染上。那晚我正為隔天的期中考試作最後複習,剩下某一科準備還不夠完整,為了找理由說服自己安心入睡,我拿起桌上一張計算紙用雙手揉成一團,轉動椅子朝向角落的垃圾桶想:「如果我一次就投進的話,明天考試就應該不會太差!」幾番瞄準後,小心翼翼往桶子方向丟過去。
應聲入桶。
從那晚開始,「紙團好運論」就悄悄進到我腦袋裡,全是因為隔天該科試題我寫得出奇順利,成績改出來後也意外之高。從那天開始,每次考試前我都要丟個幾次紙團,就算是沒丟進也會把它撿回來,厚臉皮的心想:「只要這次投進的話,明天還是會考好的!」甚至到了後來,那垃圾桶已經升級變成我的決策顧問,只要遇到難解的問題都會跟它求救;如要不要參加同學聚會、明天會下雨嗎,這類怪問題都會用紙團來決勝負。
這是明顯的因果關係謬誤,在後來讀了人類行為學的書後,才知道我當時的腦袋只是順著一個想要得到的結果,順手抓到的一個巧合。紙團是投進了,成績也只是那次考運好一些,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大腦在欺騙自己。
成功,一直以來是種主觀帶點刻版的印象,其中也充滿著不少因果關係的誤導。
好比這個社會常以高收入做為成功與否的判斷。因為收入是用數字呈現,所以很輕易就能比較出差異,而且一個人的收入也可能反應在所開的車子、住的房子、用的皮夾、提的皮包上,這些都從視覺就能分辯出高低;然而,這個人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或是否擁有絕佳的好運氣,卻是沒辦法衡量。套用近來很流行的CP值來說:如果一個人需要用一天十六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才能掙到人人稱羡的高收入,這樣的成功是否就是自己所想要?有錢卻被奴役的人生,真的會比相對沒錢卻能自由的生活好嗎?
只是且慢,別太快下定論,我並不是說這樣的人就不算成功,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讓能自己Enjoy在其中。如果你可以,那就是你值得追尋的成功;如果不行,最好改找其他方法。
好幾年前我看了《天真的人類學家》,書中作者描述他跟著非洲當地導遊,準備要行走數個小時到隔壁村落。走了一段路後,太陽已來到日正當中,作者把導遊叫停並說:
「我們是不是該吃飯了。」作者肯定地認為。
「為什麼?」導遊滿臉疑惑回答。
「時間到了呀!」作者同時用食指往天空的太陽比了兩下。
導遊回:「問題是,肚子還不餓敢嘛要吃飯?」
書中作者形容他當下是哭笑不得:是呀,肚子不餓的話,為什麼中午時間一到就要吃飯?當時這個橋段也深深打到我,為什麼我不能也肚子餓了才去吃飯?後來發現不行,晚去的話餐廳都可能已經休息。唉,原來現代人都是被時間給奴役的物種,而且這道鎖鍊一直有加重的現象。
在最新改版的暢銷書《隨機騙局》裡,作者也提到有時愈掌握明確的時間,人活得反而愈不快樂。他用一場飯局來說明這個現象:兩個人在餐廳吃飯,若飯桌上某方待會要搭特地班次火車,或看電影,或去執行某個有時間規定的事件,那麼這頓飯吃起來絕對不是隨意享用,而會控制在某個速度下用完餐。另一方面,假如所要趕的火車時刻並沒有固定班次,而是隨機會變動,也就是說無法知道何時才會有火車可搭,必須到現場等候,那麼這頓飯吃完的時間就會延長一、兩個小時,過程也會較輕鬆愉快。作者幽默的表示,人類本該是隨機生活的物種,卻刻意用固定的方法框住自己。
寫到這裡,或許我已不小心將你引導偏向到「被時間奴役」這問題上,但我希望可以用更廣一點的視野來做結尾。
成功,能不能夠由自己定義?成功是否只能「做這」或「做哪」?是否過很有錢的生活才是成功?如果將世俗的成功,或者將任何人想扣在你身上的各種期許,都看成是種要框住你的刻板印象,那麼這段人生,走起來都只是按下其他人生的Ctrl-C,卻還不一定能複製成功。做自己,是一個可行的出口,但也不能以為這三個字掛在嘴邊就視作找到答案,這世界有許多人的一生都在為了別人,仍然是開心又滿足的度過。我們真正該做的,應該是思考,而且是不斷的思考,想破頭的思考,瘋狂的思考,趁任何有發呆空檔時思考,因為許多問題的答案都只有自己能回答,其他人說的都只是參考,真正的答案只會存在你心中某個地方。你必須思考,也才會知道如何找到,而當你的心真正開始支持你了,你的成功就只會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這個世界的其他定義,就也不再那麼重要了。
(1st image via Moyan_Br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