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線患者的自救書》讀後心得:不靠意志力也有高效生產力的方法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閱讀心得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閱讀心得

會注意到《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這本書的原因,一開始是被書名上「死線」這兩個字吸引。後來閱讀時才知道內容竟然跟死線無關,但也算順利地讀完。這是一本內容簡短且容易吸收的書,書中提供的觀點都來自作者的實際經驗,所以某些部分讀起來有共鳴。

———

這世上存在兩種人,一種是時間永遠不夠用的人,另一種是比別人擁有更多時間的人。前者總是被工作追著跑,後者卻能完成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工作量,彷彿他們一天有48個小時。

然而,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這兩種人其實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跟時間賽跑的人。一個想辦法追上時間的進度,一個想辦法在時間追上之前完成更多進度。

所以,其實還有第三種人:那些能夠跟時間做朋友的人。這些人知道何時該專心工作,也知道何時該放心休息。而寫這本書《死線患者的自救書》的作者,在我看來就是第三種人。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死線患者的自救書》主要探討如何提高個人生產力,內容包括克服拖延、制訂生產力原則、消除多餘的待辦事項,還有提高做事情的內在動機。全書分成三個部分撰寫,分別是克服拖延提高生產力獲得成就感

在選書時,才發現此書的作者是達瑞斯.佛瑞克斯(Darius Foroux),他的個人網站我偶爾會閱讀。他習慣用一張能代表文章重點的圖來當作文章封面圖,能幫讀者先建立概念。此書中也出現幾張類似的圖。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三個看點

在閱讀本書後,我覺得有三個看點值得多理解。這三個看點分別是:克服恐懼、有工作不等於有進展、生產力來自心理韌性。

看點一:拖延症跟動機有關,也跟克服恐懼有關。

作者提到,人會拖延不去做重要的事,不一定是單純的懶惰,而是來自更深層的因素。比如以下這三個原因:

  • 害怕成效不佳:你是否曾因為擔心結果不如預期就沒有付出行動?
  • 完美主義作祟:你是否曾因為覺得自己準備不夠充分而沒有付出行動,或是覺得「最好的時機」尚未到來?
  • 對失敗的恐懼:經常困在「萬一失敗怎麼辦?」的想法中。

作者談到的拖延,並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拖延寫作業或是運動那類的事情,作者指的是跟人生重大決策有關的事情。比如報名進修課程,去申請某個重要文件,或是規劃自己的人生系統。

這類事情通常比較複雜,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跟精力,而且還不一定會成功,心態上就會需要克服恐懼而去執行。

看點二:有工作不等於有進展。

在以前,生產力在乎的是完成的工作量,這算是承接工業時代的陋習,因為在那年代,每小時的產出量跟員工的勞力有直接的關係。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知識工作者的時代,要從事做更多腦力工作,所以完成工作量的多寡不再等於產值,完成工作的品質優劣才等於產值。

也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到有工作不等於有進展,也間接點出一個公司文化普遍存在的問題:並非加班一直做事情,人的生產力就會提高。

看點三:生產力不在於重大突破,在於具備能夠連貫的心理韌性。

簡單來說,每天進步0.1%的連貫性,比偶爾突飛猛進來得更有成效。雖然「每天進步一點」是耳熟能詳的觀念,但我滿喜歡作者用「連貫性」(consistency)來代表。每天進步一點是把焦點放在每天做出一點改變上,連貫性則是把焦點放在持續堅持上。

因為要能持續做一件事,不只是要堅持、自律而已,也需要具備心理韌性。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閱讀心得內文圖片-1

生產力來自你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一個人的生產力高或低,跟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與志向有直接的關聯。

然而,不少人在追求目標時,經常陷入矛盾的過程:一來必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二來又不太可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有些人就會在這兩者之間爭扎。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當天就會充滿動力工作,鍵盤狂打、報告一直寫、實驗專心作,一整天就過去了。

換成另一天,看到別人做某件事賺了很多錢、獲得很多關注,或是遇到挫折而沮喪,開始轉而思考自己到底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動力又不知道跑去哪裡。

其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兩者都是提高生產力的重點。差別在於,是要把這兩者看作同一道問題,還是兩道不同的思考題。

先說我的見解:應該把它們當作兩道不同的思考題。

避免陷入二元化思維陷阱

如果看作是同一道問題,代表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也就找到答案了。可是,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問題就會懸在那邊。這其實會陷入二元化的思維陷阱裡,認為問題的答案就只有知道或不知道。

然而,如果把它看成是兩道不同的思考題呢?你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你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就是在提高生產力心態上較少人會提及的事。以我自己來說,也是在摸索好幾年之後才漸漸明瞭。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代表當下你做的事情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那件事會讓你產生「意義感」更好。如同作者所說,美好的生活秘訣,就在於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把其他不重要的細枝末節從生活中消除掉。

也就是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你能專注聚焦在當下該做的事。這是你給自己的目標。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代表你會去追尋更長遠的目標,它會產生一個動力讓你摸索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是你給自己的方向。

其實,沒有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他這輩子犯過最大的思維錯誤之一,就是企圖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認為,實際上沒有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道理我在課程《高效習慣工作力》中也有提過:目標不是用來達成的,而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方向。當然,並非目標真的不用達成,而是能否達成應該是次要的目標,因為設立目標的首要目的,是讓自己有個方向可以前進。

也就是說,當人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時,才會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區分方向跟目的地的不同,就是分清楚這兩個問題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生產力的守則之一。

迷惘會提供自己一個探索的方向

舉個例子,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看。

Jerry 需要賺錢生活,這是他當下最關心的事。他目前在一家行銷公司工作,偶爾也會需要幫公司產品寫文案。

他清楚,每天要盡心盡力地把主管交代的事情做好,而且是想辦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做。因為做得越多、越好,他在職場上成功的機會就越高,收入也越高——至少他是這樣認為。

到了晚上,他偶爾會困惑這份工作內容是否是他真正想要從事的工作。因此他也會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對行銷有興趣,但他也想多嘗試不同的領域,甚至有創業的機會。

也因此,Jerry 雖然無法明確知道將來的他會做什麼,但這也給他一個初步方向:不能學習只適用於目前工作場所的技能。再來,要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多去探索不同的事情,而不是陷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迷惘之中。

一個人會迷惘,通常來自不了解一件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成功人士都提過,當初是在邊走邊摸索後,才漸漸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給自己一個摸索的動力,去探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即便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真的」知道,但在追尋的過程中卻會逐漸了解自己,也會找到更多動力。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閱讀心得內文圖片-2

維持生產力要靠意志力嗎?

作者說到,意志力沒有用,但系統有用。

研究意志力的先驅 Roy Baumeister,曾用一句偉大的話形容人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區分我們與動物的關鍵。它是一種能力,使我們能夠抑制衝動、抵抗誘惑,做長遠來看對我們正確和有益的事,而不是當下想做的事。事實上,它是文明的核心。

也就是說,人類的意志力非常強大,足以爬上食物鏈的頂端。然而,人的意志力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它有限,又容易耗盡。

對大腦來說,意志力是不應該那麼快耗盡的。在遠古時代,意志力專門要用在狩獵,以及對抗危險出現的時候,或是克制飢餓的感覺度過寒冬,其他時間則放鬆、玩樂就行。

可是到了今天,誘惑早已無所不在,我們如果隨時要調動自己的意志力去抵抗誘惑,意志力很快就消耗光。

這也是為何包括這本書在內,幾乎在所有談論生產力的書都強調,建立系統是關鍵。因為靠意志力沒有用,但系統有用。

然而,建立系統又跟人追求自由的本性違背,因為系統代表固定的行為儀式、固定的作為。

堅持連貫就漸漸不需要注意力

好比持續寫閱讀筆記來說,想要建立自己的知識筆記系統,就必須確實執行每次閱讀時都作筆記,作筆記時也要確實建立不同筆記間的連結。

這些做起來不難,難的是你可能要在閱讀或看影片的過程中停下來寫筆記,難的是長期下來要不斷的寫,累積的筆記才會漸漸串連起來發揮功效。因此,一開始確實要靠意志力逼自己去寫、去記錄。

然而,當你建立起系統,而且習慣寫筆記的流程後,就不再需要靠意志力也能完成一則又一則的筆記。閱讀、吸收時寫筆記就會是自然的事,之後只要照著這個筆記系統執行下去就可以。

時間管理跟任務管理也是,還沒有建立系統時,安排時間跟任務就像是填空一樣,何時有時間就何時做,然後看似塞滿行事曆就安排好時間。

但如果能建立一個時間管理的系統,預先知道早上適合做什麼類型的任務,下午又應該處理什麼事情,之後有新的任務需要安排時就可以依照系統來規劃。

一陣子過後,你就會有機會能夠後退一步,去查看自己整套工作狀態,而不用忙於應付一個接著一個而來的工作任務。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閱讀心得內文圖片-3

什麼是生產力的大敵?消極的情緒

人在消極時,唯一會流逝的只有時間。

當人陷入消極情緒時,思緒往往會周旋在某個點上繞不出來,時間就一分一秒而過,但事情卻沒有進展。

這也是作者取的原文書名「今天就去做」(Do It Today)宗旨之一:不要猶豫太多,不要把時間花在擔憂上,不要陷入沮喪的情緒裡。因為當我們消極沮喪時,注意力就會放在擔憂不好的事情,此時不只注意力不斷消耗中,時間也不斷流逝中。

前面提到的 Roy Baumeister 和心理學家 Dianne Tice 曾在《美國心理學會》期刊上提過「拖延的代價」,其中之一就是會造成沮喪、自卑、焦慮、壓力。相對來說,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反過來讓人拖延要做的事情。

作者也提到,這些都是影響生產力的隱性原因:擔憂太多事情。煩惱未來該怎麼辦?煩惱失業了怎麼辦?破產了怎麼辦?

至於要怎麼克服消極的情緒呢?作者提出一個經驗上的見解:回想過往自己的成功經驗,如此可以提升身體的血清素。而根據研究,血清素可以提升人的正向情緒,會讓你更專注。

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柯亞力,在《一次一點,反轉憂鬱》中就解釋:記住(回想)生活中發生的正向事件,會增加前扣帶皮層的血清素,而這個皮層就位於控制注意力的前額葉皮質區後面。

神經科學家溫蒂.鈴木也在《改造焦慮大腦》的中提過:和壓力與焦慮關係複雜的血清素,在某些部位被釋放出來時,會減輕壓力跟焦慮的反應。

在積極時強化心智,在消極時放過自己

當然,要在消極的時候轉換情緒沒那麼容易,所以我認為不是要在消極時強迫自己正面思考,而是應該在積極時練習強化正向思考的心智。

以我自己來說,會在運動的過程聽正向的音樂,在運動結束等待身體恢復時,也會刻意聽正面積極的演講。在自己狀態好的時候,強化自己正向思考的心智。

至於陷入消極情緒時,我不一定會強迫自己要馬上走出來,但隨著每次走出來的經驗,我會漸漸知道那些負面思維都是暫時駐留在身體裡的情緒,遲早會過去。

在狀態好的時候強化自己,在狀態不好的時候安撫自己,反覆練習下來,我的心智會越來越壯大,平時需要生產力時就能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

後記:最強大的生產力來自內心

《死線患者的自救書》這本書的內容簡單易懂,對於平時閱讀量較多,或是長期接觸生產力觀念的人,可能會覺得書中內容過於簡略。

我在閱讀時也有這樣的體會,會有一種希望能看到更深入內容的渴望,但這並不減損作者本身歸納心法的價值,因為他提到的內容的確是提高生產力的重點。

因此,我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寫這本書的心得,一方面溫習生產力的知識,一方面也希望萃取出更有價值的內容。

綜觀全書,作者還提到許多他提升生產力的技巧,比如制訂生產力原則、簡化待辦事項、記錄每日的活動、隔離手機的影響。然而,我覺得有一點雖然過於常見,但依然值得多提:提升心裡內在動機的力量。

提升內在動機,永遠是生產力的經典法則。你提供一個人像金錢、名聲、利益這類的外在誘因時,我們還不一定會做那件事;但當一個人有自己的內在動機時,不用人催促也會主動去做。

許多研究都證實,給予人自主性是提升生產力的重點。比如另一本談論生產力的書《高效原力》就提到,工作自主可以讓沉悶的事項變得有吸引力。好比小說家馬修.迪克斯成名前曾經在麥當勞當櫃檯服務人員,他就主動找方法讓工作變得更有趣、自主,也奠基他日後成為知名小說家的基礎。

如同此心得開頭提到:一個人的生產力,跟追求的目標與志向有直接的關聯。

因為人的內心就是做一件事生產力的來源。當你心中有自己渴望追求的目標,有想要實現的人生願景,很多困難都會主動去克服,該自律的時候也會堅持,你會探索未來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當下應該做什麼。

而一切所建立起來的生產力系統,都是強化自己內在動機的一種途徑而已。

看更多讀書心得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