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效率,是一般在存錢理財時少注意到的一種自我檢視指標,我也是在自學理財幾年後才漸漸了解注重存錢效率比注重存多少錢還來得重要。當然,如果以數字結果來看,每月、每年能存下的錢是愈多愈好,不過如果少了存錢效率這指標,或是注重的優先順序搞反,你還是可能拖慢自己變富有的速度,甚至是讓自己漸漸變窮。什麼是存錢效率?我在上一篇講記帳觀念文章中有閃過一些內容,回顧一下當時我寫什麼:
一般來說,如果同樣都是每個月賺三萬元,X先生存下六千元,Y小姐存下八千元,我們會認為Y小姐比較會存錢。不過如果細看X先生與Y小姐的收支情況,發現X先生在扣除每個月必要開銷後,剩下一萬元的可支配金額,而Y小姐在扣除必要開銷後還剩下一萬五千元,那麼其實X先生在存錢效率上是比Y小姐還來得高。 X先生的存錢效率:6,000 / 10,000 = 60% Y小姐的存錢效率:8,000 / 15,000 = 53.4%
上面的關鍵詞有三個:每月必要開銷、可支配金額、存錢效率。存錢效率就是在扣除每個月一定要支出的錢,比如說房租(房貸)、水電瓦斯、伙食費、必要食衣住行費…等,剩餘的可支配金額再扣除非必要支出(跟朋友吃喝、玩樂等)後,真正被分配去存錢的比例有多少。 聰明的你我想開始體會關注存錢效率的用意,就在於要從「能存下多少錢」轉變成「有沒有存下該存的錢」。兩者乍看之下好像只是文字描述方式不同,不過其實差異還不小,最主要就是差在一個是靜態數字,另一個是動態比例。
持續動態比例的存錢,比只看靜態數字有幫助
提到加薪,可能很多人只想大嘆一聲「難呀~!」。不過人在工作中多少都有薪水收入往上增加的機會,有人甚至可能每一、兩年就會加一次薪。而當你的收入往上調整的時候,這時你每個月的可支配金額就跟著上升,所以接下來你有兩種選擇處理多出來的錢:
存下更多的錢 V.S 提升生活品質
當然,富朋友抱著正面的態度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前者「存下更多的錢」,不過我更擔心有更多的人會選擇把錢都花在「提升生活品質」。很無力,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名牌包、貴婦鞋、帥氣的新款房車、流行時尚潮衣、新款iPhone、超酷3C…等,媒體行銷一再的提醒(或叫洗腦)說有錢就要該擁有這些來安慰自己工作辛勞。跟據湯瑪斯‧史丹利的著作《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中文《下一個富翁就是你》)寫到,有不少人屬於高收入族群但實際資產是負的人,原因就是當他們每次薪水一變多,就去換更大的房子及更棒的車子、吃更好的餐廳。這點我認為國內絕對有一樣的現象。
不過先暫停一下,糾都嘛爹!我可不是要大家只追求極刻檢的生活,富朋友想強調的是,提升生活品質不是不行,讓自己過好一點是應該的,只是別一下子提升那麼多。
這就是我強調存錢時要注意存錢效率的原因,因為只看自己存下多少錢稍不留意就會讓自己反而花掉更多不必要的錢,而改用百分比衡量就可以解決這問題。舉一個例子:T先生是一個每月賺三萬元的人,每月的必要開銷是二萬元,剩下的可支配金額是一萬元,其中八千元存下來,剩下的二千是自由花費。工作幾年後T先生收入增加到三萬六千元,因為加薪所以他決定每個月開始變成存一萬元,自己也很高興能存的錢變多,變得更富有。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存錢情況: 很不錯,每個月多存的錢有增加,但你應該也注意到他的額外消費增加更多。所以因為加薪,表面上T先生看起來是變得更富有(存得錢更多),但實際上他的財富增長力道卻變弱,而這力道就是這篇文章我要強調的存錢效率。
如果加入存錢效率來衡量T先生加薪後的存錢情況,T先生自己就會很清楚警覺到加薪後反而沒有真的存比較多錢。存錢效率反從原本的80%下降到62.5%。
加入存錢效率來檢視存錢情況:
關切存錢效率,更能自律地穩定存錢、增加財富
我想你已經了解單單一個簡單的存錢概念轉換,從只關心存下多少錢變成同時檢時存錢效率的差別竟然會這麼大。上述例子如果T先生知道自己至少要維持原本的存錢效率80%,那麼加薪後的他就應該要存下12,800元,比原先還要多存2,800元。不過他也不會因此過得好像更刻儉,額外消費部份也往上變成3,200元,比原本還能多自由花1,200元,算是答謝自己努力工作換來加薪的辛勞。這就是我說的「提升生活品質是應該的,不過別一下子提升那麼多。」
理財真的很有趣,不是嗎?!觀念不同,結果不同;方式要對,才會正確。下一次我再跟你多說存錢效率對累積財富有什麼影響,很多平時少注意到的細節,其實正是投資理財的致富關鍵。(本文經過重新編寫已收錄在《下班後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