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存錢的動力?別只想著未來!

如何找到存錢的動力?別只想著未來!

存錢動力

在我們身邊總能發現某些人特別會存錢,或是自己就比其他人還能存。但是什麼原因讓某些人特別會存?是因為危機感特別重?或是對致富的渴望比較強烈?都有可能。可是如果找來一群在經濟條件與生長背境相差不多的人,或是家中年齡接近的兄弟姐妹來對照,也仍然可發現「某人比較會存」的現象在。我一直對這問題保持好奇,因為裡頭一定藏有某些未知的潛規則,默默地在影響你我對存錢的態度。如今,我又找到一項有根據的理論:存錢的關鍵,跟你衡量時間是「直線性」或是「週期性」有大大關係。要解釋清楚,讓我先從一個中華歷史典故開始說起;希望你耐心看完,因為鋪梗寫文章是富朋友的風格,也一直都是有用意的……(推眼鏡)

明朝時,朝廷因為國庫吃緊而不斷加重財務稅,地方官員擔心繳不出稅讓烏紗帽不保、人頭落地,所以就往下強徵人民的稅賦。然而民間疾苦、物資缺乏,在被迫繳稅的情況下只好變賣家產,把原本後一年才要吃的糧食拿出來用掉,隔年再動用下一年的物資;就這樣一年賒一年,愈欠愈多債務,這就是成語「寅吃卯糧」的由來。這故事也點出人會想存錢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希望「未來」能過好日子。

然而,擁有這樣的動機就會讓人想存錢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未來」總是很遙遠,遠到另人無法察覺跟自己有關。

我們的大腦,喜歡看短更勝看長

這是不爭的事實,人類的本性急於解決當前的問題,所以大腦傾向看短不看長。不過可別因此就屈服於本性,雖然本性難以抗拒,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本性。

如果對長遠的未來沒感覺,那何不就切割成近一點的目標?所以想要在20、30年後好好退休,就把存錢的目標化成十年、五年、三年、一年來達成;原本長期的目標,因為化成短期目標,存錢的動力也就比較強烈。

最近有兩位研究消費行為的經濟學者,Leona Tam 與 Utpal Dholakia,就用實驗的方式證實了這策略確實有效,而且還發表了期刊論文。她們提出的觀點讓我為之一亮:存錢時,看待時間為「週期性」,會比只將時間看作「直線性」還能多存到78%的錢英文網頁

時間雖一去不返,之中卻帶有循環

時間,毫無疑問它是單向直線性。過去、現在、未來可以連成一條線,而且無法逆回,每一天都是歷史上的唯一。但時間,它也可以從中找到週期循環;看看牆上的時鐘,分針與秒針是一圈一圈地走,現在是八點,再過12小時它又是八點。若將時間以四季來分,春夏秋冬也是不斷週期循環。

而兩位學者 Leona 與 Utpal 就發現,如果人在尋找存錢的動力時,將時間視做一條線的思考,會因為感覺未來時間還很多,以及對剩餘時間過於樂觀而存比較少的錢;而將時間看作週期性在存錢的人,會把存錢劃分成一個又一個較短期的目標,這個月存1萬、下個月存1萬、下下個月存1萬……然後循環下去。她們也透過一些問句問兩個不同的族群:「你會在今年存下多少錢來準備退休金?」答案一樣是週期性思考的人比直線性的人還多。

結語:先看未來,再看現在

簡單來看,如果你想要存到100萬,想像每次存1萬然後持續存100次,會比只想著「努力存錢,總有天會存到100萬」還來得有動力。然而,我認為兩種方式交互思考更能幫助自己存到錢:先在心中設定一個「直線性」的存錢願望,希望自己在某個歲數時能存到多少錢,再將這個目標放在能提醒自己的地方,偶爾就拿出來回想一下。而平時在存錢時,將焦點放在每月或每年的收入上,制定「週期性」的存錢規則,跟自己說好每個月要存下多少錢,然後持續地堅持下去。

這篇文章雖然不是教你實際的存錢技巧,不過就像我常說的:「理財不只是管好你的錢,更要管好你的心。」在存錢的過程中,試著了解自己對於存錢的態度,從中提升自己的存錢動力,相信都會讓自己愈存愈多錢,擁有更多資金可以投資、理財,加快邁向財務自由。

(1stimage via pt101)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