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M今年30歲,目前在建設公司當設計工程師,雖然近年景氣不穩定,不過做工程師的薪資水平還算高,每個月含年終獎金平均約有7萬元;前幾年因為看到電視介紹保險的重要性,所以就幫自己買張200萬的終身壽險保單,年繳9萬保險費雖然是一筆開銷,但小M想到這個壽險只要繳個20年就可保障終身,能夠安心給家裡2歲小女兒和老婆一個未來保障。
彥軍今年31歲,是一家裝潢公司的約聘員工,每個月收入約3萬不到,家中有個剛出生的小帥哥,雖然彥軍收入不多,不過為了家人還是從收入裡撥出一些錢規劃保險;也因收入不多,所以在朋友建議下買了1000萬的定期壽險,年繳3萬元勉強可以負擔。
從薪資收入來看,小M家與彥軍家的生活品質當然不同,而且年繳9萬元的負擔對小M來說不算沉重,但3萬元的保費對彥軍就比較吃力。不過在經過一場令人傷心的意外事件後,兩方的命運從此扭轉……
「佳儀,我是小M的同事 Andy,請妳先深呼吸,冷靜的聽我說,小…小M出事了,現在正在OO醫院急救中……」小M的老婆聽聞此消息非常緊張,趕快打電話請朋友代照顧小女兒,自已隨便拿件外套抓起錢包跟車鑰匙就衝出家門。當然,同事 Andy 說的要冷靜完全辦不到,佳儀也沒察覺自己臉頰全部都淚溼。
同時間,彥軍的老婆小琴也接到一通要她前往醫院的電話,而且連醫院地址也是相同,但不同的是,電話那頭傳來的消息是彥軍已經往生,醫院要請家屬前來辦理後事。「張太太,請節哀……」醫院小姐掛掉電話後,小琴發抖的手仍然握住話筒,但她根本沒注意到電話裡的聲音早已是嘟嘟嘟的不斷循環。過了三分鐘後她才回神過來,還不相信覺得是詐騙電話所以撥打彥軍的手機,發覺沒通後又改撥回醫院確認,只是得來的消息再度碎了她的心。
過了十小時,小M也宣告不治……佳儀跪在急診室外整個人崩潰。
一家醫院,兩個家庭,同是傷心欲絕的老婆,還有正準備面對這世界的兩個小孩,年紀輕就與心愛的人分離是萬萬沒到的事,然而接下來要面對更現實的問題:家中瞬間失去主要收入來源,生活費該怎麼辦?尚未繳完的房貸,還有小孩未來的學費與生活費……想到這些,兩位母親是更加的不知所措……
責任越大,越怕說 Bye-Bye
這個虛搆的故事我想就說到這裡,不然我真要邊寫邊哭了(淚光)。我想朋友已經知道這故事要說的重點放在哪裡;除了保險可以用來轉嫁身故風險,更重要的是認清保險對於風險防範的問題:保險是要先防範現在的風險,還是未來的風險?
以故事裡小M來看,他先保了終身壽險,好意是想說這筆錢只要繳完20年,往後到老都有200萬以上的身故金,讓她的女兒在長大成人後都持續受保障。而彥軍,因為收入無法買得起終身壽險,所以就改買費用較低,保障期間也有限的定期壽險。沒想到這樣一個陰錯陽差結果,卻留給家人完全不同的保障。小M的200萬連房貸都還不清,更不用說生活費與小孩的教育費完全沒有著落,佳儀除了傷心難過,還要趕緊振作自己重新出社會找工作;小琴當然不能說是幸運,不過彥軍努力保下的1000萬定期險在此時提供另一種支撐:房貸全繳清、小孩的教育費足夠,生活費也還有十年以上的緩衝。
一場不希望發生、但也無法決定的生命終點事件,讓兩個家庭的命運完全相反過來。關鍵就在有沒有照顧好當下的風險。
先顧好當下的風險,才加碼未來的風險
終身險與定期險的差異是在時效性跟每期所繳的費用。而兩者也是決定你是在轉嫁現在的風險還是未來的風險。先不管總繳費到底誰多誰少,因為這包含時間價值的計算在內,各有優劣,這裡只先以風險來做考量(這也是保險真正的用意)。
以時效性來說,終身險的優勢就是保障終身,等於把未來的長期風險也都考量進去;定期險則是只有一年到二十年,考慮的是現在當下的短期風險。以每期繳的費用來說,終身險的設計因為繳個十年、二十年就保「一輩子」,所以每期費用當然比定期險只保「一陣子」來得高許多。但就像我常提到的理財觀念:金錢的運用都有機會成本,一個蘿蔔只能塞一個坑,選擇要塞那個坑都要取捨,而壽險額度與所要花的保費就是這樣,如果要保終身又要高保額,就要付出非常多的費用;比如故事中小M要保到同樣1000萬的終身壽險,保費每年就要支出45萬,一般上班族收入很少負擔得起;但如果是高保額的定期險,因為不是「一輩子」,所以費用自然少很多,卻可把當下的風險給照顧好。
所以,就像我們要從應盡責任來檢視自己的保險一樣,人在50歲以前所擔負的責任通常比60歲以後還高出許多(小孩尚未成人,房貸尚未繳清),所以如果你是先保終身險,那等於是把較多的錢拿去範防未來責任較少時的風險,我想你應該也發現這並不合理吧!正確的保險順序應該是先把現在的責任全顧好,未來的風險等到有餘力時再考慮加碼保護。避免先保了「一輩子」的險,卻也換到「一陣子不足」的風險。
至於當下該顧好的責任到底有多少,下回我們就一起來算算看。
(1stimage via Paolo Marg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