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多少聽過:人生要有目的地的生活。但,你或許還沒有深入思考過,目的對人生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
然而,什麼是目的?跟目標又有什麼不同?其實,平時我不會特別去區分目標跟目的差別,但需要區分時我會用這方式分辨:目的是位於目標之後更深遠的目標,或是包含意義並且要透過規劃才能實現的目標。
比如當我們做以下幾件事時,通常不會覺得是在進行有目的的行動:
- 通勤期間或下班後在家滑手機上網
- 追劇度過一兩個小時的時間
- 吃各種能夠撐飽肚子的食物
這些日常活動雖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會被視為有目的的行動。它們缺少深遠的意義或長遠的規劃,更多時候是為了滿足當下的需求或享受。
所以,當談論到「有目的地生活」時,指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追求,一種超越瑣事的目標和願景。它與自我實現相關,能給予我們的人生意義,推動人生的進展。
更關鍵的在於:有了目的,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會更有方向性。這也是目的跟目標的差別。目標可以單指你要達成的一件事,但目的卻會給你更多的方向。比如你工作的目標是為了加薪、升職,而你每一年的工作目標也差不多一樣,但如果你這個目標的背後沒有目的,你就會失去方向性,希望持續的加更多薪、升到更高職位,如同不斷繞圈圈。
失去目的的目標,更容易讓人機械性地過生活,不再將每一天的目標、每一次的選擇都視作通往目的的過程。久了之後,還可能失去生活的秩序,迷失人生方向。
然而,請讓我停在這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尋找目的那麼重要,為什麼學校從來不教我們?
被動的目的無法讓人真心想完成
其實,學校有教過我們的,但那是我稱之為「被動的目的」。
比如,取得好的學業成績就是被動目的。所謂被動,指的是你前往的方向不是你自己探索出來,而是別人或外界賦予你,甚至是說服你要相信的。
「你要好好讀書,這樣將來才會有出息。」
「考試如果考高分,就帶你去買禮物。」
「你如果沒有考進好學校,未來會吃很多的苦。」
類似這些話我們從小都聽過。仔細看,這些話都有目標,背後也包含目的。好好讀書是目標,將來有出息是目的;考高分是目標,能夠擁有禮物是目的;考進好學校是目標,未來少吃苦是目的。
然而,你有沒有看出一些端倪,縱使這些都是目的,但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目的。甚至是,我們會因為從小被灌輸某些觀念,才賣力去追求那些目的。長大後,進而把這些視為人生重要目而奮鬥,結果把人生活得越來越不快樂。
被動的目的,並不會讓人開心。縱使你認為有其意義。
人類是需要意義來生活,這是不知為何演化出來的習性。可是,如果你以為的意義其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意義,你的人生依然會開始繞圈圈。
相對來說,主動的目的,則是你自己真心希望達成的目的。它有可能跟學校賦予你的是同一個方向,但因為是你真心希望達成,所以過程中你會去尋求對你真正有意義的作法。
你真心希望自己有出息,所以你會努力去實現這個社會上的成功結果,在進入職場後比在學校更積極上課進修。
你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禮物,所以你努力賺錢來取悅自己而非別人。比如你會透過提高生活品質的動力,努力在職場中爭取加薪。
你真心希望自己或家人未來少吃點苦,所以你努力通過一個又一個職場關卡。所以你願意犧牲時間加班,或是待在難熬的工作環境。
當然,如果你真心希望的目的不是這些,也可以。
你可以真心希望自己安定過生活,你不會用世俗的成功來定義你自己,所以你心滿意足地擁有自己的生活步調。
你真心希望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所以你投身於志工活動或社會服務,從中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感。
你真心希望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你不會把重點放在一份工作的收入一定要多高,只要滿足一定的生活就好。
抱著主動的目的,擁有的才是主動的人生
回到開頭的問題:「有目的地生活」為何重要?答案就藏在你我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之中。生活不僅僅是一連串的活動或是達成的目標,它更是一個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有目的地生活意味著我們不僅僅為了生存而活,更為了更深層次的自我實現和內心的滿足而活。
它不是學校教我們的那些,也不是社會世俗賦予的成功表象。它們可以相似,甚至看上去一樣,但發掘的過程完全不一樣。學校教我們的那些肯定有用處,但離開學校後接下來就需要靠自己。
這也並非指每個人必須有多偉大的夢想或者抱負。事實上,有目的地生活可以是很平凡的事情,比如為了家庭的幸福而工作,為了個人的興趣而學習,或者為了內心的平靜而實踐某種信仰。
重要的是,這些行動背後有一種能真正推動你前進的力量,一種讓你感到充實和滿足的內在驅動力。這些目的是你自己給予你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給你。
抱著被動的目的,就會過被動的人生;抱著主動的目的,擁有的才是主動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唯有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開始積極探尋和實踐自己真正的目的時,生活才會變得更加豐彩。到後來,探尋目的的過程,就會是一個探尋自我的過程,使我們能在平凡中看見自己的非凡,在喧囂的日子中找到自己的平靜。
以上,是我這週學習成長的心得,希望對你也有所啟發。🧑💻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 一個啟發問題
你認為自己人生、工作或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在什麼時候?
跟金錢有關嗎?還是跟家人有關?或是跟某種成就有關?有機會,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三則語錄
✏️ 在即將有中文版的書《一如既往》中——關於人性:
❞ 預測五十年後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是不可能的。但我願意為這個預測觀點打賭:人們對於貪婪、恐懼、機遇、剝削、風險、不確定性、部落歸屬感和社會規勸的作為,仍然會以相同方式作出反應。
✏️ 精神科醫師跟作家 Bruce Perry 提到——人際關係:
❞ 火可以取暖也可以吞噬,水可以解渴也可以淹沒,風可以觸碰也可以切割。人類關係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創造和摧毀,滋養和恐嚇,給彼此創傷和療癒。
✏️ 作家 Jorge Luis Borges 提到 ——自己的一切:
❞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必須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一種資源。所有的事情都是為我們賦予的,都有一個目的,而藝術家必須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包括屈辱、不幸、尷尬,都是賦予我們的原料;就像黏土一樣,讓我們可以塑造我們的藝術。
※ 此為2024年發布的第4封電子報,想每週收到最新免費電子報可到此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