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文電子報

你就是阻擋自己的那個人

藍點效應:為什麼生活品質變好了,心情卻過得比實際上還糟?

自找麻煩肯定不是什麼好主意,但活在現代的我們卻老是在自找麻煩。

在明明沒問題時製造問題,或是在生活過得好好時擔憂還沒發生的事。進一步來說,煩惱別人怎麼看自己,在事情開始之前就先往壞的方面去想。

這種自找麻煩,是一種心理學中的症狀——自我破壞。它會衍生許多問題:拖延症、沒有動力改變、執著一件不再值得做的事、嫉妒別人的成就。這些都是屬於會拖住我們自己人生發展的原因。

你可以這樣想:自我破壞就存在於「想要的生活」跟「現在的生活」之間。它是一個隔閡,是一個阻礙你更進一步的原因。它是一座山,一座阻擋你的山,也是一座你需要征服的山。

因為那座山,就是我們自己。

什麼是自我破壞?

這週我讀了《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書名令人省思,內容就是討論自我破壞以及應對方式。

在書中,作者 Brianna Wiest 指出人處於自我破壞狀態時,內心會擁有兩種互相衝突的欲望。一種是有意識的,一種是無意識的。一邊渴望推動生活往更好的方向前去,一邊依然出於某種原因而裹足不前。

精簡形容,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該做或不該做什麼,卻還是不肯去做,或忍不住做了。

這聽起來太自虐了,但生活好像真的是如此呀!🫠例如:

  • 明明知道不該再吃那包零食,還是吃了。
  • 明明知道應該快點完成那份報告、作業,還是先去做別的事了。
  • 明明知道不用理會某些人說的話,還是忍不住聽進心裡。
  • 明明知道只要去做某件事,就可以進一步發展事業,卻怎麼也不肯去做。

總而言之,我們知道有一件更好的生活在前方等著,卻不肯去做,就是在自我破壞。而中間阻擋你的就是那座自我破壞的山——或者說,就是你自己。

以我自己來說,寫書是很容易被我推遲的事。我時時刻刻都知道該去寫下一本書,但就是想找各種理由跟自己說還沒準備好要寫。

仔細想想,我可能是害怕要去面對新的題材,或是背負下一本書的銷售壓力,這些都是我先預期之後會碰到的事,因此退回去原本的地方尋求安全感。

自我破壞的幾種行為模式

麻煩的是,人在陷入自我破壞狀態時不容易察覺,因為它不是具體的行為,不是那種你自己或別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行為模式,卻可能潛藏在自己生活中每個角落。

為此,作者在書中舉了幾種常見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以下我整理四個常見的模式。

第一種,抗拒心態

抗拒是指,明明有新的計畫、關係或點子,但總是不肯行動或執行。重點是:抗拒心態不見得會在事情出錯時產生,反而是在事情順利時出現。

每當我們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時,通常不會感到抗拒;但當我們有機會享受、創造或成長時,抗拒心態就會出現,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就是讓人想退縮。

第二種,碰到自己的上限值

你是否有過經驗,當一件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過沒多久卻開始擔心,甚至做出某些事來打破好事的狀態。這可能就是遇到心理學家 Gay Hendricks 所謂的「上限值問題」。

上限值指的是人對好事、正面情緒或事件的承受度和門檻。一旦人接近自己的上限值,人會無意識地做出一些行為來妨害好事發生,以便讓自己回到舒適又熟悉的狀態。

換句話說,當人靠近自己當前的舒適圈邊緣時,會莫名開始產生排斥,進而自我破壞現況。

這看似違反直覺的行為,是因為我們並非天生就會追求快樂,而是追求舒適。任何超出舒適範圍的事物,除非我們已經熟悉,否則都會讓我們感到威脅或恐懼。

有時候,我們更會因為撞到上限值而產生抗拒心態。比如在面試重要工作的前一晚,因為壓力大而拚命上網不睡覺,或吃一些會讓隔天狀況不好的食物,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第三種,另起爐灶心態

另起爐灶心態,是指每當應該專注解決問題時,卻不斷尋找另一端新開始的行為。這種心態可能出現在需要處理伴侶關係或服務客戶時,卻選擇跳到新的關係或重新架設網站。

喔,對了,你是不是壓力大時也會有想整理房間的念頭?那也是類似想要「重新開始」的心態。

作者提到,處於這種心態時,人們不會允許自己綻放,而是安逸地享受發芽的過程。這心態通常源於無法合理處理壓力或解決衝突,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手段。

當有新工作或搬遷到新地方時,或是面臨超出自己壓力的任務,注意力會想放在重建新生活上,卻無法持續原本要完成的事情。

然後,就是一拖再一拖,一個新目標換到另一個新目標。

第四種,執著於並不想要的事物

有時候,我們的夢想源自他人的喜好,而非自己真正渴望。

我們可能耗費心力追求不想要的事物,結果感到空虛,因為那並非我們真心所願。這並不是缺乏動力或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內心知道自己不想要那些目標。

當你在追求某件事上苦苦掙扎時,應該問自己: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是否只是追求某個頭銜或感覺,而非內心的渴望?

如何克服自我破壞?建立原則

我對書中一段話印象深刻: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分配時間、不知道如何與職場中的其他人相處、不知道如何發展職涯,那麼就算有理想的工作、有完美的工作時間、有最理想的薪資,你還是一樣不會快樂。

當我們在面對人生問題時,擁有「更多」往往不是好的解決方法。

擁有更多金錢不會解決金錢匱乏問題;擁有更多感情關係不會解決感情匱乏問題,擁有更多時間不會解決時間匱乏的問題。

因為,匱乏是一個沒有上限的心態,就像一個無底洞,填入再多的土也沒用。

要解決金錢問題,需要的是金錢原則。要解決感情問題,需要感情原則。要解決時間問題,需要時間運用原則。要解決工作問題,需要工作原則。

的確,擁有「更多」看起來可以解決問題——有錢當然可以解決沒錢的問題——但問題是,讓人匱乏的根本問題若沒有解決,擁有再多也沒用。

如同作者所言:「如果沒有原則,你的生活不會變得更好。問題只會如影隨形,並隨著生活不斷前進而變得越來越大。」

作者認為,制定原則的用意,是讓自己從短期的生存模式轉為長期的繁榮模式。在我看來,則是從匱乏的模式轉為餘裕的模式。

沒有處理金錢的原則,就算有了更多的錢,還是不會處理金錢;反之,有了金錢原則,卻可以開始累積金錢,有了更多的餘裕。

爬山過程會累,但結果會很好

「我處在自我破壞的狀態中嗎?」

閱讀當下,我偶爾會自問這個問題。最終答案是:沒錯,我目前的人生狀態,不時就陷入自我破壞的狀態中。

我想,這可能也是現代人常遇到的問題。不是愛自找麻煩,而是這世界的變化速度已經超越人類演化至今的心智。如今,要用自己擅長的步調去過生活,面對工作還有人生難題,實在是越來越難。

不過作者這句話也點醒到我:

你相信生活是什麼樣貌,就會把生活變成那個樣貌。

我回想,年輕時確實抱著一種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不過隨著工作發展,我漸漸懂得收斂自己這個信念,變得比較保守,也比較謹慎,如今卻也發現自己被某些信念困住,難以前進。

但,好在我還有一個信念始終存在著:凡是低谷的前方,都存在一個上坡路,等著自己去登頂。

自我破壞,從字面上來解讀是在破壞自我現況,但從中文閱讀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發想成破壞「不想要」的現況。

有所破壞,有所新生;破壞跟新生是無法分開的事。

如同爬一座山的過程,起初會排斥,過程會勞累,結果卻很舒暢。從自我破壞到自我重生,也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人會排斥擋住自己的那座山,因為那座山正是熟悉的自己。

可是,如果那座山的存在已經讓你開始否定自己,那就是該跨越它的時候了。

以上,是我這週學習成長的心得,希望帶給你新的啟發。🧑‍💻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三則語錄

✏️ 作家 Elin Hilderbrand 寫道——關於準時:

❞ 提前到達其實是準時,準時到達其實是遲到,至於遲到——是被遺忘。

✏️ 本週我發布的一則貼文提到——學習拒絕:

❞ 對一個人說抱歉,總好過對自己抱怨。在工作上學習拒絕別人,因為,在工作上能把事情做好的人,通常不是最受歡迎的人。

🔗 在FB上看全文​

✏️ 作家 Shakti Gawain 提到——人生的順序:

❞ 人們經常試圖顛倒順序來過他們的生活:他們試圖擁有更多的東西或金錢,來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以為這樣就會更快樂。

實際上,正確的方式恰恰相反。你必須先成為真正的自己,然後做你需要做的事情,這樣才能擁有你想要的東西。

※ 此為2024年發布的第26封電子報,想每週收到最新免費電子報可到此訂閱

艾爾文
學習成長電子報

📬 每週我會寄出一篇未公開的新文章,兩則閱讀語錄,三分鐘成長的方法,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

加入60,000+人訂閱的成長行列

* 免費訂閱,日後你可以隨時取消。

艾爾文
學習成長電子報

📬 每週我會寄出一篇全新文章,兩則閱讀語錄,三分鐘成長的方法,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

加入60,000+人訂閱的成長行列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