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23/7/16發布的電子報內容,最新免費電子報可到此訂閱)
「不期不待,不受傷害。」這句話許多人都聽過;意思是,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抱著過高的期待,最後結果不如意時,心裡反而受傷。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不抱期待,發生什麼事也不會傷到自己。
要坦承,年輕時我對這句話是反感的,心想人如果失去期待,怎麼會有動力做一件事?如果因為怕受傷就不敢期待,以我年輕時的想法來說,會覺得那是一種鴕鳥心態。
只是後來,隨著人生歷練變多,我慢慢也意會到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既然很多事並非自己能控制,是否也就不要強加期待在上面,意圖控制它的結果呢?甚至到後來,還把這句話當作心靈上的出口,既然事情結果不如預期,下次就別抱持太高的期待,這次就放過自己別再糾結了。
我想,年輕時的我看到後來的我是這樣想,也是相當不解吧!
不過關於期待,最近我倒是學到更深一層的解讀。原來,人的期待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普遍期望,另一種是特定期望。普遍期望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期望,一個人對自己的普遍期望越高,表示越可能樂觀,對自己越有自信,越有勇氣去面對不確定性。
至於特定期望,則是我們對某個事件持有的期望,會希望那件事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或是期望過程中發展順利。這是人之常情,只是那股期望也會反射回來到自己身上,事件的好壞也因此影響我們心情的好壞。像前面提到的「不期不待,不受傷害」,更接近與人對一件事的特定期望。
舉例來說,像是在乎自己留給別人的印象;會議上自己的表現;站在台上時會揣度別人怎麼看自己;預想做一件事最後的成敗等等。我們對於這些事件的期待都屬於特定期望。只是這些事情通常也不是自己能決定,因此當我們賦予這些事過高的特定期望時,最後受傷的可能性也越高了。
你也可以這樣想,普遍期望是從自身角度往外看世界,更在乎的是我們怎麼看自己,而非外界怎麼看你。反之,特定期望是從外面角度往內看自己,你更在乎的是這個世界怎麼看你。
換句話說,當普遍期望主導時,我們更在乎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特定期望主導時,我們更在乎別人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因此,什麼是「不期不待,不受傷害」呢?就是我們要試著降低自己對外在事物的特定期望,然後拉高認同自己的普遍期望。以阿德勒心理學來說,是做好課題分離;以佛學來說,是放下對事物的執念;以斯多葛主義來說,就是不要想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事。
這樣想想,好像我年輕時的看法也有道理,那時的我還年輕,對未來較無知但也更樂觀,對自己更有自信,我對自己的普遍期望相對高,所以覺得應該要多期待事情的發展。
但,就像每個人必定要走過的路,人生在見多識廣後,或是跌跤幾次後,都需要學習掌握自己的能耐在哪裡,還有自己應該在乎的是什麼。
隨著時間推移,人會漸漸地學習把自己擺在適合的位置,用更正確的方式看自己,也懂得善待自己。不期待,並非真的不在乎了,而是知道有其他的事更應該在乎,知道自己生命中有些事跟人,真的比外面其他人怎麼想、怎麼看還重要。
而且是重要好幾千倍。
以上,就是我在這週的學習體會,希望也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我的新影片
人生最重要的3個資產是什麼?這週我錄製《習慣紅利》下集的內容,裡面說影響我人生很深刻的觀念,累積3個重要的人生資源。這三資源分別是:能力、時間與金錢,影片中我會提到四個重要的金錢習慣,以及分別解說要在這三個領域裡培養哪些對你未來有幫助的習慣。
📝一篇讀書心得
在《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中,我提到 下班後就要真正的下班間。
現今很多人下班後,還會一直思考白天工作沒完成的事情,我本身也會如此;但這本書告訴我們,若是在該休息的時間還惦記著工作,反而會降低自己未來的工作效率,同時也霸占了大腦的休息時段、恢復意志力的時間,甚至降低發揮新點子的能力。
如果你也是容易對工作念念不忘的人,書中有一個經過實驗研究的有效方法推薦給你:在下班前,把未完成的事情寫下來,並計畫隔天要如何完成這些事。如此,你的大腦就不會再想著工作上的事情,能夠好好的去休息。
📚本週語錄
✏️ 在6月剛出版的新書《重啟人生》中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 人們在追求累積大量的財富、權力與地位時,通常會做出這樣的假設:一旦「成功」了,便能一勞永逸。
✏️ 在《無所事事之必要》中看到一句跟「壓力」有關的話:
❞ 壓力是一種正向而重要的反應。就像痛楚,會在身體出問題的時候出現。壓力是大自然在告訴我們,該找時間放鬆一下了。
✏️ 作家 Bell Hooks 說到「愛自己」的重要 :
❞ 如何愛自己的最佳指南之一,就是我們給予自己,那種我們常夢想從他人那裡所能得到的關愛。
———
這些就是本週電子報的內容,同樣,祝你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