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我的人生轉捩點是什麼?

有人問我:我的人生轉捩點是什麼?

這星期我受邀到惠中寺演講,主題是談《人生三條路,三件事》,講座Q&A時有直播觀眾提問:「我人生的轉捩點是什麼?」這問題來得突然,也是我第一次被問到。😶

過往我曾想過幾個對我影響重大的人生事件,但要說到轉捩點?說實在,我還從沒思考過這問題。

聽到問題當下我是恍惚片刻,原以為可能要花些時間才能回答,不過約莫兩、三秒答案已經浮現,而且我目前人生的轉捩點應該就是那件事,因為這件事當我在工作不順時,或是遇到低潮時,回想它都能帶給我助力。

那件事情真的難忘,就是研究所放榜的一刻。

🌱當人真心為自己付出時

那是一個理當平凡無奇的夜晚,我正從浴室中洗好澡出來,隔天將搭車南下到另一所學校考試。那幾個月是研究所考季,每幾個星期就要趕往不同縣市的考場參加考試。我只剩餘二間學校還要考,前面我已經北中南考過四間,所以基本上習慣這短暫的奔波日子,也打算洗好澡便就寢,無論心情還是生活節奏就跟平常日差不多。

打破這股平靜的,是手機鈴聲意外響起。來電者是過去一年來一起備考的同學。我擔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隨即在頭髮未乾之下馬上接起電話。電話中同學問我在幹麼;我回明天一早不是要趕車嗎?已經洗好澡準備睡覺;同學用別開完笑的語氣說,竟然還在洗澡,交大的榜單已經公布了,要我上網看就知道。

「該不會……?」一瞬間我大概知道同學意思,但那股期待加懷疑的感覺依然莽撞地從心底浮現上來。畢竟,這一切可能代表趕考日子即將結束;代表一年多來的的努力可能兌現;代表即將有個不錯的前途(學生時小看人生的單純想法😆);代表我的人生即將走上穩定的發展?

我記得,當時身體是在微微顫抖的情況下,走到電腦旁按下主機電源鍵,等著開機的嗶嗶兩聲,手抖動地握著有線滑鼠,在電腦上查詢交大的榜單。那時心跳好快,真的好快。

也不知道當時是在作什麼戲,看到榜單網頁跳出來後,我還不是直接用搜尋名字的方式查找,而是滾動著網頁邊發抖邊期待看見自己的名字。當螢幕上出現這輩子最熟悉的本名後,我一整個恍惚了,我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沒有克制,也無法克制,一個人就在房間中不斷振臂與跳躍著。並非誇大,雖然我原本以為這股激動的情緒跟反應只會在電影中出現,畢竟現實中好像要摻合著演技才會如此誇張,但我真的就是無法克制地高興。如果要給出一個畫面,我現在想到的是 Michael Jordan 在1989年對上騎士隊時投出經典絕殺球的那一刻。(這支 YouTube 影片有畫面

那一刻我就是忍不住跳著再跳著。當下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我考上了理想的學校,後來體會到,我是在為自己的堅持與努力付出而開心。在準備考試的一年多我每天幾乎在同樣的時分睡覺,早上同樣6點多起床,為了效率而吃著同樣的早餐,在差不多的時間走進圖書館,中午走進附近同樣的簡餐店。日復一日,生活過得完全如同字面上的意思。

那一刻就是我目前人生的轉捩點,我差不多就是在那之後開始相信,當一個人真心為自己付出努力時,生命會用你還無法預料的方式回應你,時間會把你帶到你還無法想像的地方。

我的價值觀也從此相信努力是有用的,即便當下的結果不好也無妨,因為你現在的努力依舊會在未來的不同時刻幫到你。雖然研究考試結果對我來說是好的,但我在後面的人生中也有遇到結果不好的時候,依然覺得為自己真心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是值得的事。

如同我在演講中回答這問題的後面一句話🎙:

努力也許不會有好的結果,但它會在人生某個時刻有了意義,或是在人面對死亡的那個時間點時,跟自己說此生沒有白活。

這段考取研究所得心得我曾經寫在書裡過,但這是第一次在演講中完整地把放榜過程分享出來。其實,就算現在想起,還是覺得當時的反應有點戲劇化,但這件事對我而言實在太深刻,那反應千真萬確,那畫面依舊鮮明。

如果你對我演講中這段QA回答有興趣,我把那天直播存檔的這個橋段找了出來,可以點這裡看 YouTube 的影片,跳過去會直接是我正在講這段的內容。有時間想看整場演講也可以倒回去影片開始。

以上就是今天想跟你聊的內容,希望我的故事有帶給你啟發,讓你也願意相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特別是身處在看待努力比較消極的環境裡🧑‍💻。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我喜歡的作家布芮尼.布朗,她最新的書是《Atlas of the Heart》,目前還沒有中文版,我也只涉略部分,但我很想先跟你分享對這本書的期待。

她出版此書的宗旨之一,是藉由解析更細微的情緒,轉化成一種可以用語言形容的詞彙,來幫助人們了解各種情緒,進而更了解自己。這也是我期待的原因,無論是這幾年我對寫作表達的需求,或是對自身理解的渴望,擁有更多的情緒字詞都能幫助我。

她在書中就寫了這麼一句話❤️:

「如果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感、想法以及行為是如何共存運作,就幾乎不可能循著一條路找到自己與其他人(產生連結)。」

“Without understanding how our feeling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work together,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find our way back to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備註:補充「產生連結」是因為作者在書中有提到與自己以及別人連結。

這其實有趣,你可以從一個角度來想:隨著美食資訊越來越多,現代人也學到更多的詞彙來形容一道佳餚。否則在之前大多只能形容一道菜「好吃」「美味」「很香」等等,有了更多詞彙也等於能更細微的形容一道菜。

人的情緒也是,不是只有「生氣」「難過」「悲傷」等情況,如果對於情緒的理解越少,也可能越容易忽略對自己的理解,無形中把太多事情都歸因於單一原因,或是只能用生氣、難過來表達自己。

人本來就是因果關係的生物,能找到更多了解自己的原因,也就能解釋自己更多的行為了。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