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點效應:為什麼生活品質變好了,心情卻過得比實際上還糟?

藍點效應:為什麼生活品質變好了,心情卻過得比實際上還糟?

說一件你可能會感到意外的事:當周圍不道德的事件減少時,你的安全感不見得會提升,反而會更嚴格地檢視其他人的行為。

另一個你可能不意外的事:為什麼擁有的生活品質比年輕時還好,心情卻愈來愈難快樂?

這星期我看到作家 Mark Manson 談論「藍點效應」的影片,特地去翻閱相關研究論文後獲得啟發,這封電子報就來分享心得。

🫠 為何壞人變少了,好人卻也跟著消失?

藍點效應指的是當周圍類似事件減少或增加時,人們會改變對事件的判斷標準。

例如,當環境中讓你感覺有威脅的人減少時,你可能會把原本認為沒有威脅的人視為有威脅。或者,你對一件事的道德標準,會隨著道德淪喪事件「減少」而變得更加嚴格。

聽起來有趣,卻也弔詭,為什麼會這樣呢?負面事件變得愈少,整體來說不是代表變得愈好嗎?

這一效應是由哈佛學者 David Levy 和 Daniel Gilbert 提出的實驗結果,正式名稱為「發生率引起的概念轉變」(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

💧藍點效應實驗過程

在實驗中,參與者要判斷螢幕上出現的圓點是否為藍色。首先,學者提供上百個圓點,每個圓點的顏色會由深紫色漸層到深藍色,藍色與紫色的比例各佔一半,混雜在一起讓參與者判斷哪一些點是藍色(測驗類似下圖)。

接著,學者會減少藍色圓點的數量,同時增加紫色圓點的數量,然後要求參與者再判斷一次,並且跟之前的實驗結果對照。

對比下來,學者發現提供的藍色圓點愈少,參與者把原本紫色圓點判斷成藍色圓點的次數會變多。

有趣的是,就算參與者被明確告知藍點的數量比之前還少,把紫色圓點判斷為藍色圓點的次數還是一樣上升。

實驗還沒完。學者接下來把實驗擴大到判斷人的威脅性,以及自身的道德標準,同樣的效應也出現了。

當減少帶有威脅的人臉表情比例時,參與者會開始將之前沒有威脅的人臉視為有威脅;當不道德事件的出現率減少時,會將之前認為有道德的事件判斷為沒有道德。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會自動擴大判斷事情的概念或標準。簡單來說,一個環境中壞人開始減少,某些好人就會「被消失」,被認為是壞人;社會上道德淪喪的事件變少,某些道德事件就會變成失德。

從這點衍生,當生活中讓人不悅的事情變少,一些令人原本開心的事情就會感覺沒那麼開心了。

🌳 生活看起來變糟,提升生活品質不一定有用

如果藍點效應真的存在,或許我們感嘆現今生活沒有以前好時,問題並非現有生活品質不夠好,而是大腦自動調整幸福感的基準值。

你想想,隨著科技文明進步,生活會愈來愈便利;隨著職場經驗增加,收入會漸漸提升,生活品質也會漸漸跟著提高。而提高生活品質,相對來說也就減少生活上的不便利。

當生活中不便利的事情減少時,根據藍點效應的概念,我們會因此覺得整體生活幸福感上升嗎?不會,我們反而會開始重新檢視原本生活中那些滿意的部分,然後,開始對某些事情感到不滿意了。

早期我在發展自己對於習慣、幸福的心理學知識時,理解到幸福對人來說,原本就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不過那時更專注在一個人自身跟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比較。

如今,我理解到人也會不斷跟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且大腦還會自動調整對於幸福感的基準值。

以前讓你感覺幸福的事開始變得沒那麼幸福的原因,有可能是麻木了,有可能是你過上更幸福的生活,但也有可能是環境中原本不幸福的事情開始減少,所以大腦開始擴大對於幸福的概念,導致某件事原本對你來說還有80分的幸福,變成剩不到60分。

💎 思考不要僵固,但也不能盲從

如果因為不幸福的事情開始減少,我們會把原本認為幸福的事情認為不幸福。那麼,是不是只要繼續追求更幸福的生活就好?

這是一個辦法,但你終究會累倒自己。無止境地追求某個沒有盡頭的事物,就只是在跑老鼠圈而已。

我自己的應對辦法,也幸運地發現自己過去一直在練習:你要想辦法定義自己的幸福,讓判斷幸福的值(標準)不容易變動。如此,原本讓你幸福的事情,就還是會覺得幸福了。

例如,一個人對家人的愛,會容易隨著時間大幅度變化嗎?應該不容易。一般來說,幾年前你愛的家人、小孩、父母,幾年後應該還是愛。但你很難說現在比以前還愛他們多少倍,因為愛是很難量化的。

再來,我對於自己學習成長的要求,如果把標準定義在需要不斷追求最新知識,而且一定要讓自己更懂得某些領域的知識,甚至要比別人懂更多事情,我就有可能陷入藍點效應之中,把學習成長也漸漸變成焦慮的事。

但如果我是把學習成長的要求,定義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還要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我對於學習的標準也就比較固定,不需要不斷調高自己對於學習品質的要求。

———

如同小說家、新聞記者 Christopher Morley 說過:

「只有一種方式能夠定義成功,就是以屬於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當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定義成功,那個成功的衡量基準比較可能是不變的。如果以社會規範或別人的標準來定義,就很可能會因為隨時變化而困惑。

雖然,藍點效應指出人對於滿足感的矛盾,但其實它也在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因為追求更好的事情,而忘了那些曾經讓自己快樂的事。畢竟,當時擁有那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才是我們能夠繼續追求更好生活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我這週學習成長的心得,希望帶給你新的啟發。🧑‍💻

電子報重點回顧

  • 當周圍不道德事件減少時,人們對其他事件的判斷會變得更嚴格,這種現象稱為藍點效應。
  • 當生活中的不便利減少時,我們可能對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感到不滿意。這或許是雖然人提升了生活品質,幸福感卻依然減弱的原因之一。
  • 幸福感是相對的,並且會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我們需要學會如何穩定自己的幸福感。
  • 雖然進步帶來生活便利,但我們對幸福的需求也同步增加,這可能導致對現有生活的不滿意。
  • 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們應該追求個人的幸福標準,而非社會規範的成功。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三則語錄

✏️ 律師、作家 Julie Yip-Williams 說到關於——人生悖論:

❞ 你會明白,沒有悲傷就沒有喜悅。沒有痛苦就沒有解脫。沒有殘酷就沒有同情。沒有恐懼就沒有勇氣。沒有絕望就沒有希望。沒有痛苦就沒有智慧。沒有匱乏就沒有感恩。這一生充滿了悖論,生活就是在這些悖論中航行的一種修行。

✏️ 本週我發布的一則貼文提到——做好自己的事:

❞ 做再多解釋,都不如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每天進步一點,就不必理會別人的指指點點。

🔗 在FB上看全文​

✏️ 作家 Adam Grant 在《隱性潛能》寫道——突破自我:

❞ 喜歡的學習方式能讓你感到舒適,但不一定是學習效果最好的方式。有時候,你在最不舒適的情況下甚至會學得更好,因為你必須更努力去學習。這是勇氣的第一種形式:勇敢地接受不適,拋開你習慣的學習方法。

※ 此為2024年發布的第24封電子報,想每週收到最新免費電子報可到此訂閱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