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文電子報

別對未來失去希望,別因困境放棄自己

藍點效應:為什麼生活品質變好了,心情卻過得比實際上還糟?

如果樂觀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傷的事。

然而,從古希臘哲學到現代心理學研究,樂觀主義經常是學者探索幸福的主題。如今,我們也活在推崇樂觀的社會風氣裡,網路上用來比對樂觀與悲觀的諺語,幾乎都偏向樂觀主義比較好。

「樂觀者看見半杯滿的水,悲觀者看見杯中的水少了一半。」

「樂觀者在困難中看見機會,悲觀者在機會中看見困難。」

「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長壽。」

有一句則是讓我印象深刻:「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意思是,抱著悲觀想法的人通常不會貿然改變,自然也就不會出錯,可是最後真正能成功的人,都是樂觀期待結果而付出行動的人——這聽起來是多麽激勵人心!

只是,身為一位性格更偏向樂觀的我,我要坦承:不,樂觀不一定就好。而且我們不該輕易地就陷入這種二分法的思維。

財務悲觀者,年輕時可能存更多錢

照常來說樂觀的確比較好,不是嗎?

如果做問卷調查,我認為多數人會覺得樂觀積極比較好。樂觀心態會讓人更正向,會帶給自己希望,會讓人更堅強,會讓你在人生前景模糊不清時,依然提起勇氣向前行動。

不過,有些時候樂觀確實不好。由兩位英國學者梅薩以及道森所進行的研究指出,樂觀主義者會過度忽略風險對自身的影響。

比如當人在衡量未來的財務狀況時,太樂觀不行。你想想,一位對將來自身經濟樂觀的人,可能會比較不擔憂自己未來的退休收入,也比較不會煩惱將來的醫療支出,或是有信心自己的投資在退休後會持續增長。

因此,財務樂觀者可能會在年輕時存較少的錢,還可能忽視年輕時照顧健康的需要。

另一方面,一位財務悲觀者,可能會擔心未來工作沒有著落,煩惱老年後的健康狀態,會傾向規避投機的風險,以及擔心如果將來投資績效變差該怎麼辦。因此,財務悲觀者可能會趁年輕時多存點錢,提早開始注重飲食跟身體健康。

當然,事情本身可能更複雜,或許財務悲觀者會在平日徒生不必要的壓力跟煩惱,間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或是在投資理財上過於保守,導致投資績效不足。

相對來說,樂觀者可能因為在工作上表現得更積極,長期下來有更多的收入可用於投資,投資結果更好。

不過,這裡也就點出一個觀點——我們不是要選邊站,而是選擇站在適合自己的地方。有些時候,看待事情悲觀一點比較安全,有時候樂觀一點比較有動力。

重點是,你應該視情況選擇悲觀或樂觀,你應該讓兩種思維共存在大腦裡。關鍵不在於悲觀或樂觀,關鍵在於你知道何時要切換。

曾被抓入戰俘營的美軍將領史托克戴爾將軍,他在某一次受訪中表示,他之所以可以撐過戰俘營那段痛苦時間,並不是他特別樂觀,而是知道如何在樂觀與悲觀兩種情緒之間切換。

他說,戰俘營中那些最終沒能活過來的同袍,都是單一樂觀主義者,始終懷抱希望,反而在每次被救援的預期落空之後,逐漸在絕望中離世。

因此,想要撐過難熬的日子,就必須在需要積極時不過於悲觀,在應該謹慎時又不過於樂觀。正所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單純地悲觀不好,單純地樂觀也不好,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裡,我們必須學會讓這兩者共存。

短期謹慎度日,長期相信未來

懂得在樂觀與悲觀之間切換,也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遠,不因一時的衝動,斷送自己長期累積的努力。

巴菲特曾說:「要建立良好的聲譽,需要二十年,但要毀掉良好的聲譽,只需要五分鐘。」這句話之中的「聲譽」兩字,我們可以替換成許多詞彙:能力、感情、事業、信任、友誼、品格。這些事情都有共同的特性:在短期內它們很脆弱,長期下來又非常穩固。

它們的背後都蘊藏一件事,珍貴。

之所以珍貴,正是因為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累積。短期就能獲得的事物,要麽不怎麼值錢,要麽無法保值太久。

就以外語能力來說,如果學會流利的外語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擅長外語的人在職場上就不會那麼吃香。

又如同投資,如果短期輕易就能獲利,那麼有錢人應該會是多數。

至於感情,如果只需要短暫的經營就能長存,結縭幾十年的婚姻就不會令人如此稱羨。

只是,人生旅途中有那麼多的誘惑,也有那麼多的痛苦,要如何堅持下去呢?史托克戴爾將軍的例子就值得效法:我們可以在短期時悲觀,但依然對長期保有樂觀。

短期來說,我們要謹慎地過日子,不貪圖走捷徑,不因一時的衝動毀掉自己珍貴的事情。長期來說,我們要相信未來會比現在還好,相信眼前這條路只要走下去就會看見新的機會,所以有毅力克服一路上的困難。

幾年前,我分享過一則語錄:

有時候,你需要承受短暫的不舒服,來換取日後更舒服的日子。

當時是勉勵讀者要努力存錢,但這句話套用在人生各個層面都同樣適用。

短期的悲觀,不是對未來失去希望,而是為了讓自己安穩走過風雨。長期的樂觀,不是對自己過度膨脹,而是為了避免遇到困境時放棄自己。

在樂觀與悲觀之間,允許事情發生

撇開悲觀或樂觀,我們要追求的是平衡且實用的心態。這也是前面兩位英國學者提倡,不需要在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之間二選一,而是可以擁抱務實主義,依現況調整自己應對的心態。

人生最不需要擔心的事,就是永遠不缺需要人去擔心的事。並不是我們喜歡為自己找麻煩,而是這世界的運作方式本來就很混亂;要在人生中同時保護好珍貴事物,又期待自己持續茁壯,就需要能在樂觀與悲觀之間切換,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的事,有些事好,有些事壞,只是大部分我們都無法控制。如果可以控制,日子可就是隨心所欲。實際上,沒有人可以控制問題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以及用什麼方式出現,還有會如何展開。

但,我們都有能力決定,在事情發生之後怎麼面對跟收拾。

對短期悲觀,是因為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走得快慢不重要,能否走得久遠才重要。

對長期樂觀,是因為知道人生的旅途將比預期中殘酷,路上更容易遇到壞事的打擊,還有遭受別人莫名地批評。我們會需要給自己勇氣,不讓自己在遭逢厄運的打擊時,就此被打倒。

該悲觀時不躁進,該樂觀時不放棄;一邊持續努力,一邊維持韌性。往後的日子,不對未來失去希望,也不因困境放棄自己,而是允許事情用它自己的方式發生。至於我們,則儘管用心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本週三則語錄

✏️ 作家、雜誌主編 Janice Kaplan 寫道——感恩與快樂:

❞ 沒有什麼事物本身就是好或壞的,只有思考方式使我們認為是好是壞。基於人不可能會永遠活著,或許你應該現在就嘗試讓自己快樂。我很快意識到,感恩與快樂並非相同——感恩有著更深的共鳴。

✏️ 本週我在發布的貼文中提到——金錢是循環系統:

❞ 存錢,是把過去的努力保留下來;投資,是把未來的財富積累出來。金錢是一個循環系統,一個讓自己人生逐漸改善的系統。要讓這個系統轉動起來——好好存錢,穩穩投資。

🔗 在FB上看全文

✏️ 史丹佛神經外科教授 James R. Doty 說到——負面思維:

❞ 當你自我否定時,我說這就像每天砌一塊磚,為自己築起一座監獄,使牆壁越來越高,裡面越來越黑暗,因為你在限制自己的信念。

令人悲哀的是,我相信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可能曾經有一個夢想或抱負,並與家人或朋友分享過,而他們卻嘲笑道:「哈哈,你永遠不會做到的。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他們告訴你的是,他們無法做到,因為他們告訴自己他們做不到。

※ 此為2024年發布的第25封電子報,想每週收到最新免費電子報可到此訂閱

艾爾文
學習成長電子報

📬 每週我會寄出一篇未公開的新文章,兩則閱讀語錄,三分鐘成長的方法,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

加入60,000+人訂閱的成長行列

* 免費訂閱,日後你可以隨時取消。

艾爾文
學習成長電子報

📬 每週我會寄出一篇全新文章,兩則閱讀語錄,三分鐘成長的方法,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

加入60,000+人訂閱的成長行列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