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跟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那句話說得沒錯:「沒有人在嫌錢多的。」同樣,誰會拒絕擁有更多時間?
然而,金錢和時間卻也是人主要的焦慮來源。
原因是,我們活在以「匱乏」為導向的世界。舉凡廣告、政治、社會,都是從匱乏面來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而這種匱乏導向的心態,也導致我們會盡可能避免失去東西。
比如你想想以下A跟B兩人的境遇:
星期五晚上,A下班後臨時打算去看一場熱門電影,需要到現場排隊買票。排到他時員工興奮地對A說,因為他剛好是電影院開幕以來第10萬名客人,所以將獲得1萬元的現金。
另一個場景,B在另一家電影院排隊,快輪到他時才知道排在他前一位的人,正巧是第100萬名顧客,影廳當場送出10萬元現金給那個人,B則補償性地拿到2萬元。
這件事若發生在你身上,而且你有全局的視角可以選擇當A或B,你會希望遇到哪一種情況?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ichard Thaler 過去發表的研究。調查結果是:多數人希望自己遇到A而不是B的情況,寧可拿1萬元而不是2萬元,也不要眼睜睜錯失更好的機會。
從理性角度來看, 得到2萬元肯定比1萬元划算。但理性從來都不是人擅長的事,我們都討厭自己有失去的感覺。
———
這種經由匱乏情感來看待事情的方式,貫穿你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看待時間這件事上。
比如我現在寫的這篇電子報,一部分是因為我喜歡寫作,一部分是因為我有時間焦慮,要在星期日早上準時發送給大家。但矛盾的是,每當我有時間壓力時,我寫作的動力就會大幅減少。
這就是對時間感到匱乏帶來的壓迫感,它可能會把一件你原本喜歡的事情,變成不喜歡的任務。
這道理套用在工作上也是。當我們不斷忙碌,害怕浪費擁有的一分一秒,害怕錯過每一個可能的機會,我們就會陷入忙碌又盲目的狀態,試圖用更多的事情,彌補自己恐懼跟擔憂的心情。
然而,這種忙碌不見得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反而讓我們忽略了生活中那些更有價值的事。
———
寫到這,有些人或許以為我正在提「工作跟生活平衡」的觀念。
不。
活在現代,人早就不可能在工作跟生活上取得平衡。
更精準地說,網路普及之後,我們花在工作跟生活上的時間早就不可能平衡。
但是,其實也不需要平衡。
真正需要平衡的,不是計算投入工作跟生活的時間,而是我們投入的心力。
比如,有些人可以工作十幾個小時都很專注,投入大把心力規劃工作事項,可是等到下班或假日時,卻輕易耗費掉休閒時間,只是試圖打發時間。或者,在下班時還擔心上班的事,看似把是時間花在生活上,卻依然把心留在工作中。
學生時,有句話不知道是誰跟我說的,我相信也存在你心中:「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還是學生的我,一直把這句話放在心中——用來警惕我自己。我覺得大考時真的大玩的人,考試時肯定會死得很慘。這跟本就是有心人士放話用來阻止別人追上自己的成績。
而且,後來這個想法真的被我驗證了。考研究所時我有一個準備很充分的同學,很可惜在大考前一晚放鬆太多,後來他沒有順利考上預期能考取的學校。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考運不好,這沒人說得準。
站在考試的立場,我覺得時刻顧好功課,適時的休息還是比較好。
不過,人生來到今天,我漸漸體會到這句話蘊涵另一層的道理:珍惜當下的片刻。所謂的大考大玩,可以看作當我們面對人生重大挑戰時,反而應該要樂觀跟放心面對。處於人生順境時,反而應該要小心守護現有的成果。
好好為生活準備,但也好好活在當下。不要把未來的壓力放得太大,也不要因為目前生活順遂就過得太安逸。
———
哲學書《蚱蜢:遊戲、生命與烏托邦》有一則故事:
某個農場主人的穀倉意外失火,急忙滅火之後,他看見自己養的豬被燒死。傷心之餘,他開始聞到一股香味飄向他來,那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烤豬香味。在那個還沒有烤豬的年代,他吃到夢想中的美食,而且他還想要吃到更多。
後來,他重建了自己的穀倉,重新開始養豬。但他的目的已經不是養豬了,而是為了能再次品嘗烤豬的滋味。
某天,農場主人眼見豬隻養大,他就引燃大火再度燒掉穀倉,如願以償再次吃到烤豬。然後他再一次重建穀倉,再一次養豬,再一次燒掉穀倉。他彷彿希臘神話裡被懲罰的薛西弗斯,不斷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直到某天,他被人舉報故意縱火遭到逮捕,縱使他只是在自己的農場燒自己的穀倉,也做足萬全準備,確保不會危害到任何人——喔,除了可憐的豬。
這個故事在哲學中的比喻是,農場主人不應該重建又燒掉穀倉,他應該去發明烤爐。燒掉穀倉只是作法,但不聰明,發明烤爐才明智。
我很喜歡這本書以及這個故事。然而,我想藉由此故事與你一起反思:如果,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那位農場主人其實很享受燒掉穀倉後大快朵頤的「過程」呢?
的確,如果他發明出烤爐,他會更有效率地做出烤豬料理,而且還會因此賺到大錢。
然而,有效率的事,不代表就一定是會快樂的事。
好比如果我用 AI 來寫這篇文章,肯定很有效率,但我完全不可能快樂。我想要自己花幾個小時投入心力,度過這段寫作時光。
所以,如何避免時間跟金錢帶來的人生焦慮呢?也許就是克制自己急躁的心,試圖走出匱乏心態,不要一直想走捷徑,好好享受每一個活在當下做的事——好好生活,也慢點生活。
然後,跟自己說:
就算繞點遠路也沒關係。
這條路,我還真的是繞了一大圈才慢慢找到。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一個跟電影院有趣的歷史
在國外,早期電影院沒有換場機制,而是會一直播放電影下去。
因為多數人去電影院並不是為了去看特定某一部的電影,而是單純地去「看」。
基於這原因,電影院沒有固定放映時間表。購票後,人們可以隨時進出,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此外,觀眾可以隨意交談、鼓掌,甚至大聲評論劇情。
笑點:如果後方播放電影人員當天想早點回家,就會加快影片播放速度,反正那時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默劇。
如今看來,人類的生活總是不斷變化呀!
📚三則語錄
✏️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提到——關於樂觀:
❞ 每一家新創公司都很可能不會成功。看清此現實是有幫助的,但這並不表示不能保持樂觀。你必須在頭腦中同時擁有悲觀跟樂觀的心態。一方面,你清楚創業公司失敗機率高,另一方面,你必須完全忽視這一切,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 本週我在發布的貼文提到——生活是自己的:
❞ 日子再好,還是有需要煩惱的時候,日子再壞,也有值得開心的地方。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有壞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專注在自己身上,努力把自己顧好,讓生活漸漸變好。
🔗 在FB上看全文
✏️ 生涯顧問 Eva Keiffenheim 提到——關於人生選擇:
❞ 人生中,你為每一種生活所做的選擇,都代表你放棄去過另一種可能的生活。對於未能選擇的道路感到惋惜,那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此為2024年發布的第38封電子報,想每週收到最新免費電子報可到此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