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一位我長期關注的國外專欄作者–Jason Zweig 的文章,他在華爾街日報常分享長期穩健投資的觀念,也有專屬的「智慧型投資人」的專欄(可想而知是葛拉漢及巴菲特那派的投資哲學),裡面許多文章都值得一再吸收。今天要分享一篇他寫關於投資風險的心得,跟斯斯一樣有兩種,一種是掉下去還爬得起來的淺風險,一種是會讓人萬劫不復的深風險。
這篇文章的原文是:Shallow Risk and Deep Risk,可惜沒有中文版,能夠啃英文的人建議可以自行去讀,這邊我就分享我的看法。
淺風險:掉下去還能站起來
Jason Zweig引用Mr. Bernstein的文章,提到淺風險就是指資產暫時性的下跌。比如股價的漲跌就是一種,就跟天氣一樣這種風險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不能預測,當然也不能預防。淺風險造成的資產下跌有個特性,它並不是指資產帳面價值跌得很少才叫淺風險(注意是「淺風險」不是「淺下跌」),意思是就算資產某時間內跌得很多,但它終有漲回來的時候。淺風險能確定的是資產並不會永久的持續下跌。
這樣的淺風險我們該如何減少傷害呢?以我自己來說,我樂於見到淺風險,只要它的起因不是來自資產本質變調。以投資股票來看,如果公司的本業的獲利能力並沒有變化太大,那麼這些淺風險就不算什麼,因為它可能只是其他投資人買賣波動所引起,或是短期市場風聲造成的下跌。根據Mr. Bernstein的定義,遇到淺風險的資產總有一天會走出來,那麼到時資產不僅恢復應有的價值,我還可能因為這段期間資產被低估而買進更多。如果以房地產來看,淺風險也可能是來自市場對房價會下跌的恐慌(如SARS),或是政策影響買方心態變保守(如奢侈稅);同樣的只要資產本質未變,那麼就都是價值入市的好機會。
遇到爬得起來的淺風險還好,如果遇到萬劫不復的深風險那就要小心了!我自己對應的理財策略留在文章最後面。
深風險:只能拜託別發生
深風險也會造成資產下跌,不過不同於淺風險,深風險的資產下跌是故人一去不復返,價值只會一直往下跌。關於深風險發生原因,Mr. Bernstein研究歷史數據找出四種可能性:
毀滅性風險(Devastation):戰爭暴動引起的世界大戰,還有隕石掉落的世界未日。遇到這樣的風險,資產擁有者將無力去做什麼;比如國與國的戰爭,那麼金融資產一定是大跌,不過這時能做什麼呢?逃命或躲在家裡不被流彈打中都來不及,還管什麼資產價值。遇到這種風險只能兩手一攤,因為全世界的資產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政府強力徵收(Confiscation):前一陣子發生的賽普勒斯政府強徵國民存款稅就是一種,再往前一點阿根廷政府也曾強行把國人銀行存款充公。政府要徵稅、徵收資產不怕沒有名義,只要國會立法通過後人民只有被強迫的份,雖然很不甘願但也不能做什麼。Mr. Bernstein建議,要防止這樣的風險只能在國外購買資產,因為每當政府想強力徵收時,會想盡辦法把範圍延伸到國內每個中產階級國民的角落,一個都跑不了。
通貨緊縮(Deflation):一般人會擔心的是通貨膨張而讓物價上漲,但金融市場更擔心的是通貨緊縮,因為那代表沒有人要花錢買東西。如果一袋米現在的價格是200元,在還不缺的情況下你知道下個月米會更便宜,那你會現在消費嗎?當然不會。不過這樣就會造成消費市場不斷萎縮,企業不賺錢,薪資不漲反跌,股市與房市持續下跌的痛苦循環。不過通貨緊縮在現代市場已經不容易見到,因為各國政府為了短期選票不會放任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他們會做的事就是:儘量印鈔票。Mr. Bernstein建議,降低這種風險的方法就是購買政府公債,或是投資其他國家股市,因為通貨緊縮不太可能全世界同時發生。
通貨膨脹(Inflation):債券能抵抗緊縮,但對於通貨膨脹就完全沒有抵抗力。比如最近市場就預期美國因景氣好轉有可能會提升利率,造成債券價格下跌。最好對抗通膨的方法,Mr. Bernstein建議,就是購買全球性的股票,還有貴金屬如黃金或是天然資源的資產。
以上四個深風險都是會長期嚴重侵蝕資產,其中我認為通貨膨脹最需要經常防範,因為照目前各國政府的干預策略,未來通貨膨脹將是常態。而我認為「實體資產」才能夠有效抵抗通膨脹,正所謂有土斯有財,這也是富朋友這幾年會持續關注如何建構資產的原因。
另外,這篇文章最後也提到,雖然投資股票能夠抵抗通貨膨脹,不過淺風險反而是讓人不敢持有股票的原因。這也是股票投資者一直以來難防的通病,投資者很難有耐心的等待市場下跌然後買進質優的好公司股票,往往是處在淺風險時急著把手上股票賣出,然後在市場一片看好時(股市也可能在此時見高點)才進場買進,這一切都是心態的影響。作者提到,除非手上有足夠的現金,不然心情很難不受淺風險的下跌影響。所以,為何我會一再強調個人現金流分配的重要,因為投資需要的就是耐心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市場循環,然後在適當時機為自己攻下一座座的資產城堡!
(1stimage via spcbr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