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communicators》是2024年2月在美國出版的原文書,書名在此暫譯為《超級溝通者》。書中內容以以溝通為題。作者是我非常喜歡、撰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查爾斯.杜希格。
———
無論對於職場升遷,或是和諧的人際關係,伴侶相處融洽,溝通都是很重要的事。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溝通;每個人都會表達想法,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裡。我想這就是溝通的重要性。
然而,怎麼樣才是好的溝通?或者,為什麼我們需要好的溝通?
快速掌握本書內容
《超級溝通者》一書強調溝通在職場升遷、人際關係和伴侶相處中的重要性。得過普立茲獎的作者透過嫻熟的寫作能力,分析大量故事和科學研究,強調真實分享個人故事和情感,能增進雙方理解和連結。這部分看了真是過癮。
在書中,作者提出的核心觀點之一是大腦神經的「匹配」或「一致性」,即說話者與聆聽者雙方的大腦活動同步時,溝通效果就會顯著提升。
比如,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顯示,當講者描述個人自身的情感經歷時,聽眾的大腦反應會明顯同步,這樣的同步讓聽眾在日後能更好地回憶和理解說話者說過的內容。
此外,作者還歸納到三種對話心態:決策心態對話、情感心態對話和社交心態對話,這些對話類型各自專注於不同的溝通需求和目標。
最有意義的討論,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達成一種「學習對話」。具體來說,我們希望了解他人對世界的看法,同時讓對方理解我們的觀點。
超級溝通者知道真誠的力量
我自己是寫作者,所以對於說自己的故事很有感觸,但在看到書中這段內容時,更是覺得這一點在溝通對話中的重要性。
書中就提到一個例子:一位叫吉姆的 CIA 情報員收到上級命令,要在全球各地招募線民。但他屢屢碰壁,甚至還遇到想要反招募他的人。(而他之前完全不知道對方也是情報員!)
某天他遇到一個大好機會,要招募的對象是一位中東女性叫 Yasmin,她對於改善國家狀態非常熱衷。吉姆認為很有可能招募 Yasmin 成功,所以他就照之前的經驗,先跟她說自己是在為一家「石油供應商」尋找顧問,想要開展彼此的友誼,建立 Yasmin 對他的信任感。
某天眼看時機成熟,吉姆準備開口表明要招募她當線民的意圖。
但吉姆退縮了,因為他知道一旦表明背後真正的意圖,Yasmin 一定會反悔。可是上級又跟吉姆說一定要表明,否則日後會有更多問題,何況是要線民冒著生命危險做這件事。
後來吉姆只好表明自己是 CIA 的身分,以及要招募她的意圖。
而事情也真的搞砸了。Yasmin 拒絕了當線民的需求,並且開始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陷入不安全感的恐慌中。
眼看招募機會變得渺茫,吉姆在懊惱中回想到過去曾經幫家父工作的經驗。那時他是一名銷售鋼鐵訂單的業務員,他那時學到必須要跟顧客產生共感,顧客才會願意跟他下訂單。
而他這段工作經驗告訴他,有效的溝通應該是說自己的故事,以及不要捏造事實。
在最後一次跟 Yasmin 見面時,吉姆就開始跟對方坦承自己過去招募失敗的沮喪經驗,也大談他的挫折。吉姆說自己並不是在操弄或情緒勒索,因為他覺得這次招募早就失敗,他認為在這是他自己最誠實的表達。
意外的是,Yasmin 也開始跟吉姆坦承自己的困惑,她覺得自己拒絕情報的工作其實是背叛了自己,她想做點什麼,但她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她感到無能為力。
我直接跳到重點:最終 Yasmin 答應成為情報員的線民,而且在往後的20多年間都沒有被人發現她的身分。她的工作能力超乎自己當初的預期,也超乎情報局最初的期待。
在書中,作者提到這就是匹配在溝通對話中的重要性。書中寫到:
當我們與某人的心態相匹配時,就被賦予一種許可:能進入另一個人的思想中,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理解他們關心和需要的事情。我們也給了他們理解和聽見我們的許可。
吉姆告訴作者:「對話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東西。」
不過有一點要提醒,匹配跟模仿不同,不是模擬對方的想法、語氣就能有效溝通;順從他人的欲望跟注意力也不行。
再來一個有趣的點,強勢領導人也不一定就是最會溝通的人。關鍵不只是對方聽進去而已,更是讓對方的大腦跟自己同步。
3種有效溝通的對話心態
書中提到,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往往會同時參與不只一個層次的對話,這些對話包括實際的決策討論、情感交流,以及關於個人身分和社會關係的對話。
理解這三種對話的性質和運作方式,對於提升個人的溝通技巧及深化人際互動具有重要意義。
1/決策心態對話(What’s This Really About?)
這種對話專注於具體的問題解決和決策。當參與者在討論中尋求解決方案或作出選擇時,通常就是涉及這種類型的對話。
例如,一位主管可能會問:「我們該如何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此時,對話的焦點在於探討和決定具體的目標跟行動方案。
進行這類對話時,參與者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域會特別活躍,所以在此類型的對話中,直接且目標導向的溝通方式最有效。
2/情感心態對話(How Do We Feel?)
情感對話關注於表達和理解對方的情緒狀態。這種對話常見於親密關係中,或是當對話主題觸及個人感受和經歷時。
在這類對話中,大腦的邊緣系統會開始活躍。此時,有效的情感對話需要參與者展現同理心,並能透過非語言信號(比如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共鳴。
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分享他對於失去親人的感受,此時聆聽者的回應應該聚焦於提供情感支持而非解決方案。
3/社交心態對話(Who Are We?)
這類對話涉及個人或群體的身分認同,如文化背景、社會角色或專業身分等。根據研究,生活中有70%的對話都是社交心態的對話。
例如,當一位同事試圖了解辦公室的文化或團隊的不成文規定時,他可能會詢問有關其他同事過往的經歷跟看法。此時找到彼此身分共同點,更能促使雙方有效溝通。
要和別人有效溝通,我們必須先和他們建立連結。當我們理解對方所說的話,並且對方也理解我們的表達時,這表示雙方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成一致。
結語:溝通是有意義的對話
最後可以再帶走這一個:所謂的溝通,不是死板的,而是有意義的對話。
這是作者所謂的「學習對話」:在談話中,先意識到溝通正在開始,然後分享自己的對話目標,以及詢問對方在溝通中希望建立的意圖,接著彼此開始互相分享自己的經驗,再從中繼續延伸話題跟交流。
總歸一句,溝通果真是一種藝術,但這種藝術經由這本新書,可以看到更多經過科學實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