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日記》心得:經營人生與事業5個經典法則

身價20多億的年輕創業家是如何成功的?

《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
《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

我喜歡《執行長日記》書中讓人想閱讀的寫作手法,作者會在文章開頭先精簡扼要該篇幅的內容,結尾時再用金句串連核心觀念。先提供概念、接著傳達內容、再以金句收尾,很適合網路時代的閱讀節奏,閱讀時會有吸納飽足知識的感覺(也不排除是錯覺)。

———

這本書寫了什麼?

《執行長日記》這本書中,作者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分享了他個人的自我成長和企業成功的基本法則。內容整理他經由自己創業成功的經驗,集結研究資料和訪談對象的經驗,所得出33個人生與事業的成功法則,告訴讀者如何培養個人能力和打造卓越團隊。

作者巴利特是一位知名企業家,擁有跟書同名的 Podcast 節目 The Diary of a CEO。他把書分為四個部分來寫,分別強調自我認知、行銷能力、工作哲學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先介紹第一部分:「掌握自我」。作者強調,了解自我是成功的根本,人雖然無法選擇當下的信念,卻可以透過方法轉變。另外,學習的最佳方式是透過教學,經由分享知識可以同時理解和應用所學。

然後,最值得一看的是這個:作者提到人生有5個水桶要填滿,其中知識和技能是最應該先填滿的兩個水桶,因為它們是填滿另外三個水桶的基礎。

第二部分「精通敘事」。作者提到,在這時代要透過行銷讓自己或公司被看見和聽見。其中,讓人產生感受,比直接提供價值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因此擁有一個好的產品或服務後,應該關注如何進行有效的感知行銷。

第三部分是「人生哲學」。這部分涵蓋各種提高生產力的策略。比如豐田的 Kaizen (改善)哲學,強調個人與公司持續改進的重要性。

他還提到貝佐斯不可逆決策和可逆決策的不同,鼓勵人應該勇於嘗試和創新。此外,作者重新定義了壓力,認為只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可以是提升表現的「特權」。

第四部分「團隊建設」探討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優秀的團隊。作者提出評估新員工的方法,衡量他們是否能提升、維持或降低團隊的整體水準,並強調主管應根據員工需求和能力特質進行差異化管理,以實現最佳效果。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33個法則是作者集大成而來的經驗法則。雖然心法都能在別本書上讀到,甚至有些法則是老生常談,但有一點足以令人產生好奇——作者的年齡跟資歷。

作者在2024年才31歲,身價據 Forbes 報導已經超過20億台幣,創辦過數家成功的公司,因此不免讓人好奇:他是如何看待那些一再被提及的觀念,還有他是如何運用這些法則?

從這個角度來閱讀這本書,就能找到動力來探索書中的知識。底下我就歸納5個讀完後,覺得可以橫跨時代,在現今依然適用的經典法則。

《執行長日記》The Diary of A CEO 作者 Steven Bartlett

《執行長日記》本書作者 Steven Bartlett

經典法則1:依序填滿你的5個水桶

作者提到,決定人是否成功以及能否發揮潛力的,就看如何填滿這5個水桶:知識、技能、網路、資源、聲譽。

這5個水桶可以化成以下5個問題來思考:

  1. What you know – 你知道什麼?
  2. What you can do – 你會做什麼?
  3. Who you know – 你認識誰?
  4. What you have – 你擁有什麼?
  5. What they think of you – 外界如何看你?

因為這個法則是書中開篇第一個法則,也是我認為書中最值得一看的部分,所以會花多一點篇幅來分享心得。

5個人生要填滿的水桶

第一個水桶:你知道什麼?

這是關於學校學到的知識,以及步入社會後透過工作經驗、進修上課、閱讀所累積的知識。學習知識並開始應用,將會逐漸填滿下一個「技能」水桶。

第二個水桶:你會做什麼?

如果把社會看作一部大型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齒輪,你擁有什麼能力,將會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而要儲備跟提升技能,就要從累積知識開始。當你開始擁有技能之後,也會逐漸提升自己的價值,然後建立人脈網路跟資源。

第三個水桶:你認識了誰?

這句話乍看帶點嘲諷,實則要說你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脈網路,而且是有效的人脈。

然而,為何建立人脈是必須填滿的水桶?這部分書中沒有詳談,但從原文 Network 來說,我認為跟《超級思維》書中提到「建立人脈護城河」類似:擁有個人人脈,可以保有跟某些人、公司獨佔的關係;擁有關注的群眾,可以建立受信賴的品牌。

換句話說,在網路時代,建立人脈不僅是認識誰,也包含如何影響人。你能認識誰?你能影響誰?在這時代都屬於自己的 Network。

第四個水桶:你擁有什麼?

金錢是一個人擁有最主要的資源。但作者意思並非成為「有錢人」,而是透過擁有金錢來產生正面的影響力。當你擁有金錢資源,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滿足自己的信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五個水桶:外界如何看你?

第5個水桶是關於聲譽。當別人談起你時,會認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是自律的?還是值得信任的?或是幽默的?還是容易憤怒的?這些特質雖然不一定能完整代表你,卻是外界對你最直接的印象。

5個水桶在其他書的說法

這5個水桶,在其他經典的管理書籍中都有被一再強調。比如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提到知識、技巧還有意願是培養成功習慣不可或缺的要素。另外,吉姆.柯林斯在《從A到A+》則寫道,公司聲譽是企業長青的關鍵。

又如知識、技能跟人脈這三個水桶,《第一次工作就該懂》的作者把他們視為職場的軟資源,跟存款這類的硬資源不同,軟資源可以為人帶來更多的機會。

如同創業家波.皮巴迪說:「讓好事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很多事情發生。」有效人脈不只可以建立人際關係,也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機會。

哪一個水桶最重要?

讀到這,你應該也感受到,我們不能獨立看待這5個水桶,因為這5個水桶彼此互相有關係。

然而,這也帶出一個關鍵:你應該先填滿哪一個水桶?

或是,你要先在乎什麼?

這也是作者強調「填入順序」的重要性。其中,知識跟技能是最需要先填滿的兩個水桶。因為有了知識跟技能,就能陸續填滿人脈、資源和聲譽。但如果你先重視資源或人脈,就沒有足夠的基礎,那樣建立出來的資源跟人脈是短暫且不穩定的。

作者舉例,如果找工作時先看重名片上的職稱,選擇到大公司或者有收入潛力的公司工作,而不是以自己能學到多少知識跟技能為主,將來遇到作者所謂的「職業地震」——公司倒閉或經濟衰退被迫離職——因為聲譽並不是跟著自己,等於水桶裡的水也就流光。

相對來說,學會知識跟技能是別人永遠奪不走的事,也是我經常提到要培養「自己能夠帶走」的能力,這些才會形成自己人生的護城河。

為什麼要先填滿這5個水桶?

然而,人生就只跟這5個水桶有關嗎?非也。作者的意思是,先填滿這5個水桶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志願。

作者就形容他朋友的際遇。某天早上他朋友在自家前院享用咖啡時,一位正在路跑的中年人停下來和他交談。那位中年人滿身大汗,口中說著令人難以理解的笑話,自己卻邊說邊發笑。話題一下聊到要在動物身上植入晶片,一下又跳到人工智慧如何影響人類,讓人摸不著頭腦。

光看描述,我們認為作者朋友應該會有所警惕,擔心那個人的精神狀況是否不穩定?

然而,如果知道那位中年人的身分,其實是成功的科技公司創辦人,比方說創辦特斯拉的 Elon Musk,你還會擔憂他的精神狀態嗎?

作者說,當人知道那個人的身價背景後,就會打消認為他精神有問題的念頭,轉而認為他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創業家。

何況,那個人真的就是 Elon Musk 。

作者解釋,正因為 Elon Musk 的「5個水桶」很大又很滿,所以他幾乎可以無視任何人對他的評價和抨擊,一心一意地完成他想要的壯舉。

我們不是馬斯克,我們不可能像他一樣為所欲為。然而,一般人的理想應該也不需要那麼大的水桶支持。所以,關鍵不在於水桶的大小,而在於自己是否正在填滿水桶。

這也是作者強調,如果你要實現自己的志願,就一定要填滿這5個水桶。因為當你先填滿這些水桶,接下來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你會有夠用而且別人奪不走的知識跟技能,有能夠幫助你的人脈,有不用過於煩惱生活的金錢資源,還有可以影響人的聲譽。

這5個水桶不是人生唯一要填滿的水桶,但如果你志在做更大的事,就需要填滿這5個水桶。

———

經典法則2:想學會一件事,教學比吸收重要

已故的精神領袖 Yogi Bhajan 曾說過,如果你想學習某件事,就讀跟它有關的事。如果你想理解某件事,就寫下你的想法。如果你想掌握某件事,就去教會別人。

言下之意,教學就是應用自己所學。透過教學的過程,你需要更理解一個知識,而且還要化繁為簡解釋給別人聽。這也是我喜歡寫閱讀心得的原因,因為分享過程中我會先組織自己學習的內容,然後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遍。

我自己觀察過,有寫閱讀心得的書籍,日後我在演講中應用跟串連筆記時特別容易回想跟應用。所以,想學會一件事,不能只是吸收,還要經常輸出才行。

你不會因為保存知識而掌握一門學問,你能掌握一門學問,是因為釋放了知識。

經典法則3:想要影響一個人,提問比告知更有效

如果前一個法則是教學的力量,這個法則就是提問的力量。

來比較以下兩個說法有什麼不同:

「去吃東西不然肚子會餓。」

「你沒吃東西肚子不會餓嗎?」

對比來看,第一句是帶著命令跟勸告的方式,第二句則是提問讓人自己去想的方式。作者認為,要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提問的方式會比勸告的方式有用很多。

例如,在餐廳公告「請回收」的標語,不如放上「你會回收嗎?」的標語更能增加回收機會。再來,跟自己說「我今天會吃青菜。」不如問自己「我今天有吃蔬菜嗎?」更能增加你吃青菜的機會。

一項由美國四所大學的研究顯示,提問比告知更能影響人的行為,而且時間可以長達六個月。其中,要把握的一個提問技巧,是讓自己或對方只能回答「是」或「否」。因為只能回答是或否時,會強制大腦只能承認自己有行動或沒行動,減少編造理由的可能。

好比你想培養閱讀習慣,與其跟自己說「我今天要閱讀。」可以改問:「我今天有閱讀嗎?」

好比你想增加寫筆記的效率,與其跟自己說「我要學習如何寫筆記。」可以改問:「我有練習寫筆記的技巧嗎?」

好比你想增加工作效率,與其跟自己說「我要變得更自律。」可以改問:「我今天有比昨天更自律嗎?」

細節就在小事裡

經典法則4:小事法則|你的成功將取決於對待小事的態度

一件大事,是由數百個小事的細節組合而成。書中就提到一個很知名的例子:豐田的改善哲學(Kaizen),一點一點微調改進。

八十年代初期,加州通用汽車(GM)工廠瀕臨崩潰。這裡的工人怠工,工廠內部環境惡劣,生產效率低下,通用汽車最終關閉這家工廠,解僱了所有工人。

此時,豐田看到了在美國測試他們 Kaizen 哲學的機會,於是跟通用汽車合作成立了新聯合汽車製造公司(NUMMI),而且重新雇用90%的原本的工人,並做出不會解僱他們的承諾。

隨後,豐田引入了其獨特的生產方式和 Kaizen 哲學,並派遣幹部前往日本培訓三年。一年後,這間工廠煥然一新,不只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還成為通用汽車生產效率最高的工廠之一。

這個故事也呼應《原子習慣》裡的英國自由車隊的故事。因為車隊開始微調有助於提升自由車速度的任何細節,透過每天一點一點地進步,最終英國成了全球自由車霸主。

這讓我聯想到在《誘因設計》裡提到豐田跟本田兩大車廠的油電混合車大戰,最後因為豐田車款的外貌而勝出,不知這是否也是豐田擅長改進微調市場反應而來。

然而,我必須說:要持續認真對待小事,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這太考驗人性了!人都希望自己的作為能夠盡快看見成效,而小事的累積通常很難看見。

這也是為何「小事法則」歷久不衰的原因,因為能持續堅持做的人不多,而那句道理始終受用:魔鬼永遠藏在細節裡。能抓到魔鬼的人,就能在人生中勝出。

今天忽視的最小種子,將會在明天生長成最大的遺憾。

經典法則5:能把壓力轉為動力,是一種特權

壓力通常不會是好的事情,這點必須先說明。

然而,人生一定會有壓力,這點也無法避免。

所以,懂得如何把壓力視為正面助力的人,等於擁有超能力,是一種特權。

「壓力是一種特權」,這句話是出自生涯擁有39個大滿貫冠軍的網球名將 Billie Jean King ,當年她在連勝氣勢下被問到是否會因為眾人期望而感到壓力,她回答:「壓力是一種特權——只有那些值得擁有它的人才能感受到。」

這句話,有點嗆!但要強調,壓力是一種主觀感受而非客觀情緒,某一個人認為有壓力的事,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有樂趣。

比如根據研究,壓力的確會增加43%的死亡風險,但那是對於將壓力視為有害的人。認為壓力有益的人,壓力造成的死亡風險相對較低。有學者也認為,讓人過早死亡的原因不是壓力有害,而是自己認為壓力有害。

換句話說,問題不是來自於壓力,而是人如何看待壓力。

當然,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學習如何釋放壓力,用正向的心態處理壓力都是必要的。然而,當人生不得不面對壓力的時候,此時就要試著把壓力轉化成正面的動力。

《改造焦慮大腦》中就寫道,美國心理學會將復原力定義為: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重大壓力時,適應良好的過程。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壓力都可以視為對自己有幫助,能夠讓我們運用的壓力是「值得忍受」的壓力。這類的壓力具有自願性質、對自己有意義,它能讓你有一個目標感,會讓你知道應該做什麼。

反之,需要排解的壓力,通常會讓人感覺被迫、無意義,而且會讓人感到沒有止境的無助感,長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這類長期、慢性的壓力會危害到人的健康。有人觀察過,長期處在這類性壓力下的人,體內負責提供細胞能量的粒線體,端粒長度會相較其他人更短。

所以,能夠把正面壓力轉化為動力,是一種自我賦權的能力。但學習把負面壓力釋放掉,是一種自我復原的能力。

囤積黃金的人擁有一時的財富。累積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一生的財富。真實的繁榮,是你知道什麼,以及你能做什麼。

後記:我聯想的浴缸法則

在閱讀《執行長日記》時,我腦中浮現出一個畫面:如果把人生視為一個要持續加水的浴缸,我們該如何填滿這個浴缸?

首先,需要這5個水桶的水來長期注入水。所以,最好能打造出一個系統,讓5個水桶裡的水能夠持續維持在滿溢的狀態。

而在這5個水桶中,「知識」跟「技能」這兩個水桶是唯有你能控制,也需要你持續控制的水桶。其中,學習一項知識或技能後跟別人分享,還有練習用提問的方式影響自己跟別人,都是持續添加水的方式。

再來,添加水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壓力。所以,適時地要放掉浴缸裡的水,如同釋放自己的壓力;讓水流動之外,也讓自己的情緒不要卡在某個事情上糾結。

最後,要防止浴缸出現裂痕,提防沒有在第一時間留意形成破洞。這就如同不重視小事,或是小看小事的影響,結果錯失良機,或是造成無法挽回的過錯。

閱讀這本書時,我也回想過去經營自己事業的心得。當初因為喜歡學習跟分享而成立這個網站,期間不只讓自己持續成長,也獲得許多讀者的支持。一切是從學習跟釋放知識出發,收穫卻超乎想像。

所以,儲備知識跟技能,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收益,更是為了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每一項新能力,每一本讀過的書,都能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成為你成功的關鍵。

我不敢說想要達成人生成就是否只需要顧好這5個水桶,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知識跟技能帶給你的不會只有資源、人脈跟聲譽,更是一個你還無法預想到的美好將來。

看更多讀書心得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