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理財世界,主角都是未來的自己

每個人的理財世界,主角都是未來的自己

每個人的理財世界

來個小測驗:

星期五晚上,A先生打算下班後放鬆一下看場電影,選了一檔熱門片需要到現場排隊買票,排到他時員工笑著的對A說,因為他剛好是電影院第10萬名客人,所以獲得1,000元的現金。

B先生是在另一家電影院排隊,快輪到他時才知道排在他前面的是第100萬名顧客,影廳當場送出2萬元現金給那個人,而B則拿到1,200元的現金。

今天這件事若發生在你身上,你會希望自己A還是B呢?

這是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在1980年發表的一項實驗結果,令其意外的是,多數人希望自己是A的情況(拿1,000元),而比較不希望自己遇到B的情況(拿1,200元)。

什麼?!我們的腦袋真的那麼有趣?雖然B可以因此多得200元,但似乎「損失機會」更讓我們難過,寧願自己好過一點只拿到1,000元就好?

人容易被短期結果誤導

場景換一下,假設今天有兩個投資機會擺在你眼前,一個是「烏龜專案」每年報酬穩定為5%,另一個是「兔子專案」年報酬20%、–10%、20%、–10%循環,你會想要選擇哪一個?也許一下子你還分不出來,看完下圖應該會較好做決定:

累積報酬率

看到圖後你應該知道答案,當然是要選擇5%的!因為在後期5%的投資案報酬率,將穩定超越另一個投資案。但真實情況真的會如此冷靜就好,仔細看圖中的左下角,在一開始的頭幾年都是兔子專案領先,而且就算過了10年總報酬仍有機會比烏龜專案還好(灰色線還是有幾年會超過黃色線)。況且不用等到十年,前面一、兩年很多人就會因為報酬率的落差太大而受不了誘惑,擔心因為沒跟上的損失讓自己變窮而後侮。

讓財務夢想做你的燈塔

其實,類似這種「不讓自己後侮」的心態是人天生的自我保護行為,不希望因為改變而遭受原本不該有的傷害,所以選擇維持現狀。像是想換工作卻擔心新環境不如現在的好;想要嘗試新菜色但怕踩到地雷;想拒絕公司主管聚餐卻又擔心失去升遷機會。每個人心中都有些不同但類似的機制在保護自己。然而,當這種心態反應在理財跟投資時,往往會讓自己過度聚焦在短期一時的結果,而忽略長期與耐心才是存錢、理財、投資的決勝關鍵。

好比以下這些話很多人都聽過:「現在不投資,就來不及了!」、「這是難得的機會,以後不一定會有。」、「新基金發行快要額滿,要買要快。」、「現在不幫小孩買,就太晚了!」事實上,這些建議的背後或許提供正確的方向,但差別在你今天做決定時,是因為「怕後侮」而採取行動,還是因為「符合需求」才做決定?

如果你知道選擇拿1,200元確實比1,000元還好,就不需要為錯失拿2萬元的機會而後侮;如果你知道「長期穩定」的理財計畫是為了達到財務夢想與目標,就不需要為拒絕快速致富的誘惑而後侮;如果你知道存錢是為了更遠大的財務夢想,就不用為了犧牲一時的享樂而羡慕他人

理財,從來就不是為了別人

所以現在讓我問你,你的投資理財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短期快速致富?還是為了長期的財務夢想?是為了跟這世界證明你也可以有錢?還是為了在未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只是為了討好這個世界而想要變有錢,就很可能因為一時的不甘心而做出錯誤的理財決定,或是深怕失去某種機會而後侮,把辛苦賺來的收入拿去隨便投資,被原本該保護自己的心理機制給絆住。

每個人的理財世界裡,主角都是未來的自己。而財務夢想的設定,並不只是激勵自己往前,更會在你一時無法做出正確理財決定的當下,將自己拉回到該走的路上。請盯著遠方想達成的目標,照計畫一步步穩定的走著,一路上你才會走得更快樂,更安心。更開心的是,實現結果的速度不見得就會比較慢,但夢想卻會更有把握的實現。

(1st image via Jonathan Westbrook)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