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記憶之謎,為何人易記得投資高獲利經驗?

經驗與記憶之謎,為何人易記得投資高獲利經驗?

最近準備要閱讀厚達576頁的《快思慢想》一書,作者是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知名學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另人佩服的是康納曼博士從未上過一門經濟學課,他也從不認為自己是經濟學家,不過他共同定義出的行為經濟學理論影響了很多人對經濟的看法。

看書前,我先上網蒐集資訊幫助我閱讀,無意間找到他在2010年主講有關經驗與記憶兩者迷思的一場TED演講(此文寫於2012年12月),看完後對自己大腦評斷過往事情的方式有更深的解讀,也解釋了為何我在還沒認真檢視自己投資績效前,我只對那些短期高獲利的投資有所印象

直接進入演講的重點(影片在文章後面),然後我補充我認為人類這樣的機制對自己投資上的影響。

底下是這場演講唯一出現的投影片,說明接受結腸鏡檢查病人所承受的疼痛度記錄,實驗對象有A跟B做對照。兩個人檢查的過程不同,醫生對病人A的檢查方法是在檢查完畢(也是最痛的時候)後迅速把探測工具抽出來;而對病人B的方法是檢查完畢後慢慢的把工具抽出來。研究學者並在檢查結束實際尋問AB兩人對於疼痛的感覺。

經驗與記憶之謎

病人有多痛呢?事後訪問結果是A感覺到的痛比B還多,有點違背直覺。

從圖片來看,照理B所承受的疼痛時間比A還來得長,A結束檢查時B還需要承受這不舒服的感覺十多分鐘,所以直覺來看B應該比較痛吧?可是卻與實際訪問後的答案不同。學者就根據這樣的結果衝突產生了疑問,然後觀察出這個經驗與記憶之謎:人對過往事情的記憶與那段事情的經驗不一定會相符,你在過去的事情中獲得的最終感受好或不好,將片面決定你如何判斷事情的美好程度。

博士解釋,圖中A比B覺得檢查過程還更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手術結束當下,A正處於痛到最高點的時候,所以在他的記憶中,對於「好痛呀~~~!」的記憶特別鮮明;而B是因為疼痛的感覺是漸進式消退(醫師溫柔地把工具緩慢抽出來),所以B在記憶中沒有覺得那麼痛。

康納曼博士再舉例,有個人去聽場古典樂,過程中演奏非常完美讓陶醉不已,然而演奏會最後結束前卻出現令人不舒服的刺耳聲,最後讓他對整場演奏的回憶就非常的遭,即便演奏會大半時間都是非常棒。

有此可知,人類對過往事情感受到的快樂,就我們的經驗(過程)與給我們的記憶來說有所不同,也就間接造成我們對快樂的認知差別。原本一件過往事情經驗上(過程中)來說可能是快樂的,但可能因為認知記憶的關係,而讓這段回憶變成沒有那麼快樂。例如出國旅遊,在當地待上二個星期所得到「記憶中的美好」,可能不比只待一個星期來得到快樂,因為前者到後期可能已經對新事物感到了然無味想提前回家,而後者結束時仍可能意境猶存。

看到這裡,足夠讓我延伸解釋為何我對過往的投資中,印象深刻的都幾乎是短期投資高獲利的「戰績」,而對那些較低報酬,較長投資複利的過程就沒有較多的印象。但就如同我在這影片裡學到的知識,並不是沒有較多印象的投資就比較不快樂,事實上剛好相反,那些長期擁有複利的投資帶給我的實質財富效益才是比較大的。

知道此點後,我想再延伸一些我看到更重要的想法:

因為記憶比較美好,會不會我們也就誤以為該投資方法比較正確?我覺得有可能。比如說我會不會因為過去投資中對短期高獲利的記憶比較美好,而以為投資就該這樣做,或是就該尋找這樣的投資機會?或是會以為那樣的投資結果才叫做成功的投資,卻因此放掉了更穩定更長遠的投資策略。當然現在我看到這段影片後會讓我自己更警覺避開這樣的思考陷阱,加上過往的經驗教訓本來就會時常提醒自己要把持住,不過我想電腦螢幕前的朋友也可以多思考自己的情況,至於答案,就先留給各位去思索囉!

(影片如沒有出現字幕請在右下角選擇Chinese, Traditional,影片來源:TED)

看更多讀書心得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