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怒症》閱讀心得:心理餓還是真的餓?別讓飢餓掌管你的生活

不讓情緒暴走,避免餓怒症控制情緒

《餓怒症》閱讀心得:心理餓還是真的餓?別讓飢餓掌管你的生活
《餓怒症》閱讀心得

你有在外租房的經驗嗎?

租房子的經驗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尤其是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的人。在外租房時,很多人的要求都相當簡單,有時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張桌子就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奢侈一點,一扇窗,一套傢俱更是完美。

不過最重要的或許是——划算的房租。綜合這些條件來說,就足以定義一間「好房子」。

然而,這樣的想法只存在租房上,而非真正對於住的需求。這種認知上的轉變,往往會在要開始打造屬於自己「家」得時候。比如,當人生進入購屋自住的階段後,在與裝潢設計師的討論過程中,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對於長期居住的具體要求。畢竟租房子只是某個時期的事,但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則可能會影響自己一輩子。

如果你把自己的身體也看成一間房子,會發現很多道理相似。

好比你吃東西的目的只是想吃飽,那麼吃速食漢堡或是吃雞胸肉都可以達到目標;但如果想要打造一個健康的身體,飲食就會有巨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偶爾隨意亂吃無所謂,只要能吃「飽」就好;但知道如何吃東西,以及如何挑選食物,則會影響一輩子的健康,甚至於改變你我的人生。

這點跟看待房子的道理也一樣。如果是租房,即便租一段時間後發現壁癌或漏水,也不會緊張,那畢竟是別人的家,大不了明年不續約;假如是自己買的房子出狀況,你不僅會積極處理,還會回頭思考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如何「住」是攸關人一輩子的事,如何「吃」其實也是。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卻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吃飯,這看似再日常不過的事情,正是本文想與你分享的議題;而在《餓怒症》這本書中,更提出許多有趣的觀點與解答。

飢餓轉化為餓怒時,你會覺得特別渴望某種特定的東西,而不是希望能吃到營養的食物。如果無法如願,你會感覺像失去了什麼東西或是很失望。

關於此書:不讓情緒暴走,避免餓怒症控制你的生活

本書的作者是蘇珊・亞伯斯(Susan Albers),她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也是專業心理師,致力於協助人們解決飲食、體態管理,以及正念冥想等相關問題。

《餓怒症》這本書則是說明人的日常選擇對長期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要性。作者在書中透過「餓怒」(Hangry)這個詞彙,意即當我們感到飢餓(Hungry)時,會連帶產生憤怒(Angry)的情緒,解釋了飢餓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並指出了正確飲食對於情緒穩定和身心健康的關鍵作用。

書中並強調,分辨「生理餓」與「心理餓」的重要性,並提供了管理飢餓和避免餓怒症的實用建議。整體而言,《餓怒症》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飲食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以更健康、更有意識的方式生活的指南。

稍微提一下,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Hangry Management》,代表作者是將飢餓當成是一種管理。透過正確的方法找到引起餓怒症的原因,並以有系統的策略,一步步地改善生活模式,不僅能使我們吃得更健康,情緒也會更加穩定。

生理餓與心理餓?分清楚為何有餓怒症

無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餓怒症的發生,或是因為他人的餓怒,而在無意間受到影響。事實上,人類之所以會在飢餓時感到憤怒,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在遠古時期,我們為了要維持生命,在感到飢餓時,身體機制會自動將血糖降低,並使我們情緒受到波動,甚至產生攻擊性以便與敵人拚搏。

換句話說,在過去的時代中,餓怒症能幫助我們存活;然而,把時間軸拉到現在,我們已經不再需要與敵人搏鬥,倘若人們仍任憑飢餓感控制我們的情緒,就可能導致生活出現問題,甚至人際關係與職涯也受到影響。

稍微強調一下,不僅只有飢餓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過度飽食時也會讓心情感到低落。書中提到了「飽食性悔恨」這個詞彙,是由「飽腹」(Full)和「悔恨」(Regret)兩個名詞所組成,指的是因為盲目地暴飲暴食,導致生理和情緒上有不適的感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先理解自己會產生飢餓感的原因,分辨自己是「生理餓」還是「心理餓」尤為重要。舉例來說,你是否會忙到沒有時間吃飯?你是否缺乏規律的生活?或是日常壓力大到讓你喘不過氣?唯有當我們找到飢餓的根源,才有機會遠離餓怒的產生,也才不會因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自己深陷懊悔之中。

在餓怒的惡性循環中,很難分辦究竟是因為吃得不好而導致餓怒,還是因為餓怒才導致吃得不好。

遠離餓怒症,你能這樣練習

英國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好好吃飯,就無法好好思考、好好去愛、好好睡覺。」的確,餓怒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它會在各種層面影響我們的生活,書中分享許多避免餓怒症產生的方法,這裡從中整理出3項與你分享,你不妨參考看看。

方法1. 了解你吃什麼,比怎麼吃更重要

多數人都知道,不吃東西會導致餓怒的情緒,但我們經常會忽略,即便有正常進食,餓怒的情緒仍可能會存在。其原因在於,當人在感到飢餓時,我們會潛意識地渴望獲得富含鹽、糖或脂肪的加工食品,因為這類食物能即時提供大量的熱量,快速滿足當下的飢餓感。

然而,儘管這類食物可以有效率地緩解飢餓,卻無法滿足身體需要的營養,當我們進食越多垃圾食物,身體就會感到更加負擔,因而進入負面的「餓怒循環」。

因此,當你感到飢餓的狀態時,必須要先有意識地選擇食物,思考它是否為加工食品,並留意自己吃下食物時,對身體的即時影響。盡可能攝取水果或蔬菜等「原型食物」,因為水果雖然也含有糖,但同時富有纖維與營養,消化起來比其他糖類的零食還要慢,而較慢的消化速度,也有助於調節飢餓感。

方法2. 讓用餐環境,改變你的食慾

除了有意識地挑選食物外,管理飢餓的另一種方法,是調整用餐時的環境。強調一下,這裡指的環境,並不單純指的是大空間的擺設,還包含桌上餐盤的選擇。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實,用顏色鮮豔的盤子,像是紅色、黃色和綠色盛放食物,會讓人感到食物的味道更重,也會更有飽足感;而當盤子邊緣有彩色外緣時,也會在視覺上看起來承裝更多食物,這就是著名的「德爾博夫錯覺」(Delboeuf Illusion)。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重新佈置食物擺放的位置,盡量減少肉眼可以看見垃圾食物的機會,並且在用餐時放下手機,細細地品嚐食物的美味。

方法3. 壓力越大,越要吃得健康

會導致餓怒症的原因,不僅只是進食量的多寡,還包含食物的品質。作者一再強調,食物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食物對自身情緒產生的影響。當我們學會有意識地選擇食物,也知道食物是如何影響自己後,你的人生將會有一大進展。

如同前述提及,有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生理餓,而是心理上感到飢餓。此時,我們應該要先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剖析真正感到飢餓的根源。倘若是因為壓力太大,而導致想要暴飲暴食,不妨就讓自己適應輕微的飢餓。儘管飢餓的感受會讓人感到不適,但並不會讓你真正受到傷害。

另外,選擇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像是藍莓、蔓越莓、豆類及菠菜,或是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葵花籽、酪梨及奇異果,都能有效對抗發炎,增強免疫系統,並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除了幫助我們緩解壓力,也會吃得更加健康。

吃得好、吃得用心時,我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健康的飲食模式,才會擁有美好的人生

正如同書中作者這句話:「每次選擇進食的食物,就是在快樂和餓怒之間做抉擇。」總而言之,無論是租房還是飲食,我們的日常選擇都暴露了對待臨時和長期目標的不同心態。

所以,無論是選擇一個長期居住的家,或是決定每日的飲食,我們都在不斷地作出選擇,這些選擇最終形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如果你覺得住要住得有品質,那麼吃就更應該要吃得也有品質。

工作上,吃也會影響我們的成效。比如在《高成效習慣》這本書就提到,一個人要擁有活力,關鍵是在身、心、靈三個面向都維持精力;而在身體上,人就應該要多吃有益健康的食物,要有充足的睡眠。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倘若你願意了解食物的種類,並藉由食物更了解自己,你將發現,當我們能有意識地選擇進食的模式,就等同於在為人生做更好的選擇,不僅頭腦會更清楚,情緒也會更加穩定。

更多其他文章:

文章分類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