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算有錢嗎?先不論你肯不肯回答這問題,我想你心中都有一些衡量答案的方式。「我的年薪有300萬,應該算有錢…」「我的房產淨值有2000萬,算有錢吧…」「我爹是上市公司老總,我算有錢,至少以後應該是…」
但是就如同作家九巴刀的BUT名言:「人生中最厲害的就是那個BUT!」只要在上述這幾句話後面多加個BUT後,事情又變的不一樣;「年薪有300萬,不過我同學年薪都500萬起跳,我覺得我沒什麼錢…」「房產淨值有2000萬,不過隔三條街外的豪宅都是5000萬起跳,我覺得我沒什麼錢…」「我爸是總經理,不過我同班同學的老爸是董事長,我覺得我沒什麼錢…」。
難怪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
不過還不要下決定,若要斷定你今天是窮是富還過早,至少你所擁有的資訊並不夠完整。假使你讓自己更有世界觀,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很有錢,而且還是好野到冒泡!跟據經濟學人網站報導,全球的貧窮線水平落在每天生活費1.25美元,在二十年前全球約有二十億的人是活在這貧窮線之下,目前也有約十億人口每天活在貧窮線以下。我相信現在螢幕前的你能夠用著電腦上網,應該是每天都活在1.25美元的生活水平之上的人。所以你現在知道其實你很有錢了吧?!
以上這段純屬自我感覺良好。
當然,這貧窮線統計是因非洲極貧窮國家而拉低,或許1.25美元可以在那些地區過上好幾天,不過要在國內過這樣的生活?除非你是有一餐沒一餐而且還住免錢的房子,不然長期下來沒可能用一天1.25美元活下去。
所以事實是,即使我們的生活水平大於貧窮線很多很多很多,絕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窮,至少不會說自己富有,為什麼?WHY ~
答案用兩個字就說透:比較。
這裡講的比較不是單純比誰賺得錢多而已,不過在繼續解釋前,我要先上堂心理學課才行。心理學中有個論點叫「心理帳戶」,建議大家花點時間把這概念搞懂,會發現牽涉的領域很多;投資理財、人際關係、工作績效、時間管理、談戀愛認識正妹帥哥…等,都可以看到心理帳戶對我們的影響。為了節省時間,我用簡單的方式來說明:
小明辛苦打工賺到一萬元,小華因為買飲料中發票一萬元,試問誰最可能先花掉手中的一萬元?答案就是小華,因為中獎的一萬元比較輕鬆得到,所以這一萬元在小華心理的重要性不如小明。雖然都是一萬塊,但心理感覺完全不同。這就是心理帳戶:我們會因心理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認知態度,做出不同的決定。
同理,因為比較而帶來的感受也因心中所持態度而不同。
一般來說,我們會因為跟周圍的人比較消費能力或收入而讓自己感覺更富有或更窮,但這句話也不全然對。試想一下,你年薪80萬而隔壁鄰居200萬,光比數字是財富不如人,但是如果他是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把假日當一般上班日,又是個會講五國語言的丁丁人才,你還會覺得這很不公平為何別人賺比較多嗎?應該不會,因為他能力比較好,而且我們都想要有好的肝(反之亦然,如果是你能力較好你也會覺得領得多是應該的)。
或者,如果一個清潔阿婆因為在一家公司認命打掃四十年,就在退休前幾個月公司決定發行股票上市,而阿婆因手中員工配股成為千萬富翁,我們會大嘆她為何那麼有錢嗎?也不會,我們反而會肯定她付出的辛勞有所回報,外加一點羡慕她的幸運。
這就是比較的差異,當我們只是單純從金錢的相對值來比較財富,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不過如果你知道其他人背後的辛苦,你的心理帳戶自然就會告訴你,因為肯付出而得到財富的人是公平的。
可惜的是,人的眼睛總有些盲,雖然看清楚表面,卻沒看到事實。
上班到地下停車場開車,看到旁邊總是停著那輛三百萬閃亮亮的房車,看到就難過;走在路上看到別人手拿鉑金包,腳踩香奈兒,旁邊還勾著一個帥哥,看到就嘆氣;捷運上別人用手指在最新的3C產品上滑呀滑,耳裡還用藍牙耳機聽音樂,再瞄一下自己一年前買的過氣手機,真想立刻換掉;別人房子比我大、開的車子比我酷、去玩的國家比我遠…。
比較、比較,都是比較,而且還是只看表面的比較,更讓自己痛苦。
停止折磨自己吧!別在從表面羡慕一個人比較有錢了,這種感覺對十個人來說有十個會說太委曲。也許那些人會有錢是因為他們在生命中比別人更願意犧牲,付出更多的辛勞。就算可能是靠爸、靠媽族而有錢,那也是他們上一代做了我們上一代沒做的事吧!(當然某些機率下是真的有些人因不公不義而有錢,不過再怎麼萬嘆也不會改變)
真的要比,你也有更好的方法可選擇:跟自己比。
比一比自己有沒有較去年財富累積更多?自己有沒有因學習理財知識而讓自己更接近財務自由?自己有沒有因更努力而受到主管賞職?如果沒有,那就先排除非自己因素的可能,再求進步;如果有,那很好就保持下去,或是更上一層樓。
要比,就跟自己比。
回頭看標題問題:一個人的財富是相對值還是絕對值呢?
我想就看你要跟誰比。
(1st image via Noe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