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張信用卡是在軍中辦的,當時要成功過卡就跟路邊填問券一樣容易,就算月入6千元的菜鳥兵也可以「很有信用」。資料填完過幾天就收到銀行寄來的卡片,心想反正不動用也沒差就放在皮夾裡,當時隊上大部分弟兄共通想法就是:不辦白不辦,留著萬一備用吧。
有趣的是,雖然當初的共識是備而不用,但過陣子我卻發現一些人身上陸續出現最新流行的物品,或是討論買了什麼新手機,雖然礙於私事不方便過問,說不定人家就是有錢,只是仔細想想,那些新物品出現,很難不跟信用卡消費聯想在一起。
過沒多久,雙卡風暴就在國內爆開。
雖然不清楚那些弟兄是不是有受到衝擊,但我知道至今社會中仍有許多人身上背著卡債,原因就是對信用卡的了解還是不夠。
信用卡,是銀行賺錢的工具
從簡化的角度來看,銀行基本上就是做這三樣業務:存款、放款還有金融仲介。存款是為了吸納資金,金融仲介就是銷售金融產品(如基金),放款才是真正銀行賺錢的地方。而信用卡就是介於金融仲介與放款之間的一項工具。雖然信用良好的人可以從銀行那邊賺點回饋金或是省點保險費,但無論如何,只要是使用信用卡,加總起來的現金流一定是流向銀行大大大過於流向自己。換句話說,銀行發行信用卡就是為了賺錢,祭出各項優惠也只是希望你多刷信用卡而已。
因此,信用卡肯定是兩面刃,如果使用時不先建立正確觀念,難保哪天信用卡變成摧毀自己財務的兇手。以下這三點就是每位使用信用卡的人都該俱備的知識,如果你不清楚或做不到,就要多小心:
1. 別誤會,卡片額度不等於你的錢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別把卡片額度當作自己可以花的錢,銀行裡的存款還有手上的現金才是。先想想看銀行是如何定出卡片額度?或許有人會想:「不就是銀行認為我負擔得起嗎?」
當然,不是。
前面說過,信用卡是銀行賺錢的工具,如果它是以你負擔得起來衡量所給的額度,那是要如何賺到你的錢?所以,銀行會給的額度通常會是負擔不起,但又不至於壓跨人的上限。
搞清楚這美麗的誤會後,下次銀行調高你的卡片額度時,記得先不要太高興,背後可能原因是銀行覺得之前的額度似乎賺不太到你的錢,試著調高一些看有沒有機會。
2. 要認清,刷信用卡就是借貸
我一再強調使用信用卡就是辦理短期貸款,不管你認不認同這是種借貸關係。想想,如果它不是借貸,就不會明文規定沒繳清帳單時要付18%的利息,而且還是追溯到從刷卡的那天開始計息。
如果你願意這樣想,就會知道為何許多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觀念是錯誤的,總以為只要在下個月有辦法繳清信用卡費就是安全的刷卡。依照使用現金的邏輯,有多少現金(存款)就該花多少錢,若只有在下個月領到薪水時才有能力付上個月買的東西,這只是讓自己處在債務懸崖邊緣,直到被推下去的一天。
3. 守底線,有多少就刷多少
也因此,第三個使用信用卡的觀念,就是一定要實刷實銷,把刷卡當成花現金看待。只要能守住這底線,信用卡怎麼刷都不會有問題,也才是真正享受信用卡優勢的人。
至於如何做到實刷實銷?可以用記帳的方式,只要刷卡消費時,就要把銀行裡的錢撥出來下個月待繳。或是用帳戶(信封)管理,如果刷了一筆,就要固定把錢移到專門繳信用卡費的帳戶或是信封裡。
結語:銀行的遊戲
有個故事是這樣:一位勤勞的農夫總是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某天一位富人來找他,說願意給農夫一筆錢增加糧食產量,收成後就能賣出更多錢,而且這筆錢富人不要求還,只要隔年從新增糧食中分一部分給他就好。農夫聽到如此好的事,也就答應富人的條件。
二年過後,農夫每年都依約替供富人糧食,農夫生活也因此改善。然而,第三年因為天氣因素導致收成不佳,連帶給富人的糧食也只有一點點,雖然富人沒有因此收回當初那筆錢,但也沒說什麼就請農夫回家。隔幾天,農夫收到一張法院傳單,要求依約歸還等值物品,否則就要送去做牢。農夫趕緊去找富人求情:「大人呀,這是怎麼回事呢?」富人回:「雖然我說過那筆錢不用還,但從沒說可以少給糧食呀!不然這樣好了,今年我就只收這一點糧食,明年除了補足今年少給的,只要再多給一些當作利息就好!」農夫不想被抓去關,無奈答應而回家。
隔年好在天氣穩定所以收成也正常,但麻煩也來了,因為要補足去年沒給富人的糧食,第四年的產量還是不夠,因此農夫就只能再欠一點到隔年,也因此就愈欠愈多,直到再次遇到收成不佳年份時,土地就只好被富人給收走……
記住,信用卡雖然是個方便的工具,只要善於管理多少能幫助理財,擁用紅利回饋或看電影打折仍是不錯的優惠,但千萬要看清銀行發卡並不是要來做善事,它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從眾多使用者裡,找到會過度擴張消費的人。
(1st image via Sharon Drummond)
13 則留言
觀念很清楚,淺顯易懂
朋友常聽到 謹慎理財 信用至上
我去常告訴他 『僅剩』理財 信用至上..
請問,如果能做以上三點:也就是刷卡就是付現,如把已經刷了確定要花出去的錢存到特定帳戶不動用──
那在看到「分期零利率」時,我們該選擇分期還是一次付清呢?
想要分期是因為覺得可以將錢存在帳戶裡久一點生利息(雖然活存不高),但就如您所說「銀行不是慈善事業」,很怕這裡面會有什麼陷阱(其實我能想到的就是誘使人花更多錢),而且還有聽說會降低個人信用分數(應該是暫時吧,錢還清就會回復?只是借貸的期間如果要另外貸款會影響額度?不是很了解這部分)
因為分期零利率、回饋金及一些優惠而考慮要不要辦理信用卡(年費的話有個申請電子帳單就終生免年費),只是除了上述疑慮外還怕信用卡被盜刷的風險,所以如果一次付清會比較好的話還是將提款卡換成VISA金融卡就好。
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呢?謝謝:)
如果已經把全部金額都先鎖在帳戶裡代繳,分期零利率是沒問題。現在銀行打分期零利率,我認知是除增加消費動力,也可以綁住使用者(分期換卡、剪卡要繳清)。只要信用繳款正常,不會上聯徵不影響貸款。
有疑慮就使用Visa金融卡,才不用擔心。
這篇太受用了~我明白自己若辦信用卡一定是屬於那種一卡在手希望無窮的購物女,也許會刷到失控欠一大屁股卡債沒能力還,自制力偏弱的我堅決不辦信用卡哈哈!但我都用金融卡刷,戶頭有多少都扣多少,至少買東西會克制,畢竟是扣辛苦存來的錢~(立馬把這篇分享給我週遭姊妹!!)
很高興有幫到妳!: )
自從金融卡也開放刷卡後我覺得對消費者是一大好處,畢竟這世界誘惑真的很多。
先知道風險在哪哩 自己能否承受. 就勇於投入吧
知道自己的能力→真的重要!
在最後面這一個故事當中我非常好奇農夫應該要怎麼樣做怎麼樣管理才可以脫離這個惡性循環。因為想想富人給的這個機會就好像做生意一樣,可以兩邊都受惠的。如果農夫一輩子自給自足,雖然可以餬口但是可能也就永遠過那樣的生活…真的想知道有沒有解套的方式?
故事中天氣因素→不可抗風險→最壞情況,那麼最壞情況如果無法承擔,那就不該考慮這合作方式。所以應該退一步想自己可以承擔的方法,別玩對自己不利的遊戲。
最後一個故事在美國作家史坦貝克的經典名作”憤怒的葡萄”有類似的敘述;不過是說當農業機械發明之後,農人買不起農機,只好向富人(銀行)租借,否則生產沒有競爭力,漸漸地大多數農人就變成銀行的佃農,土地都成了銀行的資產了。
謝謝分享這資訊~ 聽起來若是被有心利用,「手法」就真的像~~
Standing ovation 這篇真的寫得很好 !
尤其針對剛出社會領第一筆薪水就瘋了的新鮮人。因為通常這群人容易因為”現金回饋”,就一直辦卡 …
謝謝回饋。除新鮮人,不少學生也有類似對信用卡的誤解傾向……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