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是大部分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有的人更是唯一來源。人說上班環境會有隋性,會讓人安於現狀,這點我自己體驗過,完全不想否認。但也因為假象的穩定,那每月固定進來的薪水,彷彿伴隨著看不見的磁場,慢慢吸引人產生理財盲點。底下這五點就是我觀察到很多人常犯的迷思,寫出來希望大家不再被它們「鈍」悟,而是及早開始反思。
迷思1. 以為公司薪水永遠都會進到戶頭
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公司不是自己開,老闆隨時能叫你走人。但知道是一回事,是否真的有危機意識可不一定。據我觀察,只要在一家公司待超過二、三年,就會漸漸認為辦公室永遠有張位子等你打卡入坐。
但,這絕對是不可能,2007-2009年一波波無薪假跟裁員潮就是證明之一,如果你已經淡忘這件事,那就再去搜尋商業歷史,你絕對可以找到一堆公司因經營危機而請大批員工走人的例子。
大難當頭各自飛不只是一句俗語,它說的是人的本性,老闆也是人,當然就會各自飛。所以你應該盡早透過理財,幫自己建立上班外的收入來源,因為至少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樣工作起來也才更安心。
迷思2. 以為退休金自己會存下來
「蛤?現在談退休太早了,先顧好現在吧!」這是很多人的心聲,所以很多人真的就只顧好現在,等到人生走到退休大門時,才驚覺退休金……好像不夠。
勞保年金、國民年金、老人年金,這些都是我們聽過的退休保障,可是如果你認真去試算自己未來能領到的年金,你一定會跟我一樣嚇到,那些可是連塞牙縫都不夠。所以,不要等你來到四、五十歲時才想到退休生活,這樣你是在逼自己面對時間來不及的風險,花二十年準備額外的退休金,絕對比花五到十年來得容易、輕鬆。
延伸閱讀:為什麼清朝人不用準備退休金?
迷思3. 以為貸款慢慢繳總能繳完
貸款持續繳是繳得完,但你不該有「慢慢繳」的心態,因為通常這樣的想法,都讓人誤以為自己可以承擔更大金額的貸款。
在相同條件下,貸款期數愈長,同樣的月付總額顯然可以辦到更多的貸款。但請記得迷思1所提到,沒人會保證你一直有薪水可領;萬一哪天公司財務出狀況呢?萬一哪天急需一筆錢呢?許多的萬一都無法預期,這就是人生,所以在貸款的時候,務必以保守的心態來衡量自己還款的能力,同時在借款後用最短的時間努力提前償還。
迷思4. 以為加薪就是變得更有錢
理財中有個基本原則:收入始終大於支出。但切記這只是第一個守則,並非只要符合這原則就能把理財好。如果你每月所花的錢都只以收入來衡量上限,那隨著加薪你早晚會進入「高收入、高消費」族群,名字聽起來很上流,但結果是賺了半天沒有留多少錢在自己身上。
迷思5. 以為理財「幾」年後就能脫離上班族
許多人初次逛到我的網站,多瀏覽幾篇文章就知道富朋友不談快速致富,而是談耐心致富,因為在投資理財中求快會有太多風險看不見,新讀者通常也很認同。
只是就我所知,這些新朋友中有一定的比例,過一陣子又會開始想找快點致富的方法,沒辦法,這也是人性。或許是上班受機車老闆指使太煩,又或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環境讓人太悶,心中的惡魔總是過陣子就會跑出來,蠱惑人想提前離開職場。而此時,投資就會想選擇更高的風險,期許得到自己也沒把握的回報。有些人確實成功,只是我擔心那比例低得可憐,反到是很多人在理財上是因此進一步退二步,讓多年努力的心血一直流失。
結語:迷思不怕,是怕身在其中察覺不出來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馬雲這般話一直是我座上警示語。從人類行為角度解讀,我們人都有慣性,更習於服從惰性,有時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都是過往的無形累積,對管理金錢的行為當然也是如此。今天寫下的這五點,希望能讓你察覺自己理財上的迷思,進而反思它、改變它,或是跟它奮力戰鬥。套用知名作家 Norman Vincent Peale 一句名言:「改變你的思想,你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突破迷思,你也能改變自己的理財命運。
(1st image via abhiom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