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閱讀心得:一場通往繁盛人生的思辨之路

建立深度自我對話習慣,找到應對難題的內在嚮導

《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閱讀心得:一場通往繁盛人生的思辨之路
《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閱讀心得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有句名言你應該聽過:「但凡不能殺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但這句話其實並不完整,原句應該是:「在名為人生的戰爭學校裡,但凡不能殺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事實上,尼采真的有上過戰場,他在普法戰爭中擔任了一年的醫護兵,而從軍帶給他很大的衝擊。他不只見證了戰爭的可怕,在軍中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遭受嚴重的生理痛苦。

不只如此,尼采在往後的生活也伴隨著強烈的頭痛和惡心,還因為過度疼痛,短暫失去了活動能力。

但尼采似乎沒被這些事情打敗,從他後來流傳的文章中能夠看見,他將自己的人生視為一場自我超越的奮鬥,他把苦難視為一種改變的力量;也正因如此,他才會說出開頭的那句名言。

說來,人生中我們都會遇到苦難與不幸,這些事我們都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應對低潮的態度,去尋找方法,幫助自己走過人生低潮。

人生的四種存在狀態

關於上述尼采的故事,是出自《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這本書涵蓋了許多哲學思考的議題,能夠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經營人生的方法。

此書作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米洛斯拉夫.沃弗(Miroslav Volf),馬修.克羅斯蒙(Matthew Croasmun),以及萊恩.麥克安納利林茨(Ryan McAnnally-Linz)。三位作者同為耶魯大學的神學院教授,也一同開設了一門名為「值得活的人生」(Life Worth Living)的大學課程。這門課在耶魯大學非常受歡迎,也因為它的內容極具啟發性,所以三位作者才會整合課程的精華內容並出版此書。

在書中,作者率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人生的四種存在狀態」。它是一張圖表,解釋了四種不同的生活模式;而這張圖也提供了我們方向,讓我們了解如何才能走出困擾自己的低潮期。

《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書中圖

作者將這張圖比喻為潛水圖,四種生活模式由淺到深呈現出人們的生活方式。

一般情況下,人都會在淺水的位置,靠著習慣過生活。然而,靠習慣過生活有著潛在風險,因為如果有些壞習慣沒及時改進,很可能就會讓人陷入低潮之中。可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充足的睡眠,或在溝通時有不良的習慣。

因此,接著作者認為人會開始往下潛,進入到「效能」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中,我們會反思自己的習慣好壞,改善那些無助於人生發展的習慣。

不過,這個位置也有它的缺點,那就是你只是在改變做事的效率,卻沒釐清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你可能會為了討好別人,才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可能在為無用的目標,改善自己的做法。而允許這種情況出現,你就會被無用的目標耗光心力,被事情困擾自己。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最終要前往「自我覺察」和「自我超越」的位置,不只挖掘自己的人生願景,也釐清它是否值得追求。如此,你才能朝正確的方向,發揮效能與培養習慣,走出人生低潮,繼續朝嚮往的人生前進。

友誼、金錢和政治影響力之類的東西,是繁盛行動所需要的「適當工具」。

3個問題,反思困擾你的原因

當然,會導致人陷入低潮的原因有很多,不過書中提到的以下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能夠讓我們進入「自我覺察」和「自我超越」的位置,釐清困擾自己的真正原因。

問題1:你的人生是否符合自己的期盼?

書中提到,現代人常會追求錯誤的事情,而這些事通常都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說的「外在優點」(external goods),也就是一般所知的外部獎勵,比如金錢、地位、影響力。

追求這些事物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多數我們嚮往的生活,都需要依靠這些事物作為支撐點,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比如你想定期到國外旅行,那麼擁有高薪且穩定的工作,或擁有其他收入來源就非常重要;再如,你想成為一名專業咖啡師,那麼你也需要有資金去上課,以及購買設備來練習製作咖啡的技能。

什麼時候追求外在優點才會帶來傷害呢?答案是,當你不小心把實現嚮往生活的「手段」,當成了「目標」來追求時。

也就是說,你可能會不自覺間過度追求外在優點,認為擁有越多越好,導致你忘卻當初累積這些事物的初衷。此外,你可能會變得習慣跟人競爭、比較,忽略了身邊重要的人,導致你的生活因此過得越來越不開心。

從剛才提到的潛水圖來看,你就會發現,當你追求錯誤的目標,你的效能與習慣就會在錯誤的地方發揮,使得你的生活變得一團糟。

所以,當你處在低潮時,你不妨自問並反思:「我是否過度追求外在優點,才導致其他人生面向出現問題?」「我是否期盼了錯誤的目標,才導致我生活變得一團糟?」這種反思的行為就是引導我們進入「自我覺察」與「自我超越」的位置,去檢視自己目前經營生活的方式。

問題2:你是否為錯誤的對象負責?

假如有一天你出門上班,途中經過一個池塘,正巧看見有個小孩在池塘裡掙扎,快要溺水了。而且池塘的水並不深,只要你走進池塘就能救起小孩,一點危險都沒有,此時你會去救他嗎?這應該不用多想吧,一定會去救!

這個問題其實是書中提到的思想實驗,說明人在毫無風險的情況下且看到別人有困難時,通常都會不自覺地去拯救他人。但這也讓我們反思:在日常中生活中即便他人沒有遭遇危險,只是稍微面臨了一些困難,我們是否也會不自覺地去幫助他人呢?或者,是否經常因為這種「樂於助人」的態度,導致自己過度照顧他人,而忽略了個人的需求。

作者提到,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片森林,森林中有一顆獨特的樹代表你自己,其餘圍繞你身旁的樹則是別人。如果你的森林範圍太大,代表你生命中有許多需要關照的人,此時你就可能會過度照看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心需求,無形中也會產生一種匱乏感,讓你的心情變得低落。

所以,我們要學著思考這個「森林問題」,問自己:「我的森林範圍應該要有多大?」「森林中有哪些真正值得關注的人事物?哪些又是不值得去關注的?」「我是否在為錯誤的對象負責,導致自己經常疲於奔命?」

釐清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你更快走出人生低潮。

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那麼錯與對的感覺是完全相同的。

問題3:你是否缺乏人生願景?

安琪拉.哥瑞爾(Angela Williams Gorrell)是跟三位作者一起主持「值得活的人生」課程的助理教授,四個人一起共事已經有三年時間。

然而在這三年間,哥瑞爾其實接連遭遇人生的重大苦難,她的三位親人在這段期間接連離世。這件事是直到三年合作期滿、歌瑞爾即將離開耶魯大學時,才在課堂中跟作者和學生們分享的。

當時,課堂的氣氛十分凝重,所有人都聽著哥瑞爾分享揪心的故事。聽著她述說當下收到壞消息時的感受;聽著她描述當下慌亂與無助的心情;聽著她講述自己崩潰時,蹲在人行道旁號啕大哭的情景。

不過最終她還是挺過來了,也跟學生們分享到,人生中總會有這種「人行道時刻」。當下你會感到很痛苦、很無助,還會一度崩潰;如果要挺過這段時刻,就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願景。

哥瑞爾給學生的建議,其實就是要他們前往「自我覺察」和「自我超越」的位置,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怎麼過?同時,這也提醒我們,也要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值得自己活。如此,我們才會有一個願景,協助自己走過人生中的大小事。

當然,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決定自己的人生應該怎麼過,如果有,那個人一定就是「你自己」。所以你可以去思考:「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有哪些應該承擔的責任?」「我想追求的真正事物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這些問題雖然看似簡單,卻是幫助你找到人生願景,協助你挺過人行道時刻的關鍵。

結語:如果你壓抑苦難,就壓抑了生命

《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心得中提到一件事:人生是一種使命,不是一種職涯。然而,在我們追求理想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經歷低潮期,苦難難免會跟自己不期而遇。面對這些壞事,壓抑並不是理想的做法,如同書中有句話說:「如果你壓抑苦難,就壓抑了生命。」

反之,我們應該採取尼采的建議,將苦難視為一次成長機會,將生命視為一個成長的過程。

在苦難面前,我們有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應該為誰負責,思考自己應該期盼哪些事物,思考自己的人生願景,也思考自己是否懂得原諒自己。

透過在苦難中一次次的思辨,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茁壯,內心也會變得更有韌性,幫助自己走過任何人生中的人行道時刻,朝著你嚮往的人生前進。

更多其他文章:

文章分類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