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開玩笑、嘲諷還是說真心話?

最近看見不少公眾人物紛紛出現在電視新聞報導中,通常會被新聞報導的主角,幾乎都是因為興起了什麼不好的風波。

而看到報導中這些人對別人做出的行為,讓我不禁聯想,當一個人在做一件事、表演一項活動,或是公開發表一個言論時,之中的尺寸與界線該怎麼拿捏?一項行為到底是在藉由作弄別人來提供大眾娛樂,還是為了博得關注賺取流量?是在給出建言還是暗中嘲諷?是在追求公正還是滿足私慾?

過往,我在看待一件事,或是文章中提到對於某件事的觀點時,會想盡可能正確且中肯地跟人談論。但畢竟「正不正確」有時在價值觀上會出現分歧,「中不中肯」也是主觀而非客觀,我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以同理心來檢視。只是我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方法。

然而,最近在閱讀凱文.凱利(KK)今年5月剛出版的書《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時,書裡一段話真的打動了我,某種層面也解開我心中的疑惑:什麼時候該把心裡的話完整說出來?我們對別人做的事、說的話,要怎麼拿捏尺寸?

KK在書中提到他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智慧。在一個人把話脫口而出之前,要讓話語通過三個問題的檢視:

在第一道門,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在第二道門問:「這是必要的嗎?」

在第三道門問:「這是善意的嗎?」

———

第一道問題:「這件事是真的嗎?」當我們想過這個問題後,會發現很多話其實已經不需要說出口。

好比很多網路上的言論或報導都是轉傳的,甚至充斥假言論、假新聞,有時候講述的人也只是道聽塗說,所以我們自己在轉述時最好都是再三確認真實性,避免成為《逆思維》作者口中的「觀念邪教」。(我有在 YouTube 上分享過《逆思維》心得)

然而,要花心思求證某件事情的真實性,其實既費時又很累,所以大部分時候我覺得還是聽聽就好。正所謂智者寡言,因為當你知道越多事情,就越明瞭自己知道的事情其實不多。

第二道問題:「這是必要的嗎?」我覺得這是一種在心理上跟自己的博弈。

如同富蘭克林那句箴言:「三人要守密,兩人就得死。」人真的很難藏住心裡的想法,有時我們就是會忍不住想把一件事說出來,卻也忘了先衡量這件事是否有必要說出來。

比如,在閒聊場合中聽見對方口誤,有些人會忍不住糾正到底,但那是必要的嗎?或者,別人興高采烈分享自己的喜悅時,是否當下就該提醒對方不要太樂觀?甚至一個人主觀認為對方做錯某件事,是否有必要義正辭嚴地指正對方?

有時應該,有時不應該,有時則是難拿捏,而「有沒有必要」就是個衡量的方法。

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道問題:「這是出於善意的嗎?」

當我看到這問題時,我的頭頂上方彷彿出現燈泡圖案,感覺找到了一個自己疑惑許久的答案。我目前無法完整解釋這句話帶給我的意涵,但我相信你看到這道問題時應該已經有所體會。

我能肯定的是, 這道問題裡面有包含同理心,因為要評斷善意的方法雖然並非百分之百客觀,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惡,也有自己認為的善,但整體來說,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的行為是否出自於善意,多數人都看得出來。

我想起曾經聽過的故事。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要評斷一部偷情劇的電影《The Lovers》是否為色情作品。有人問其中一位法官 Potter Stewart :你是用什麼依據來斷定是不是色情作品?法官 Stewart 回覆的意思大致是,他不打算用簡短的方式來定義跟解釋評斷的標準,或許他可能永遠都無法清楚地定義出什麼才是色情作品,「但是當我看到它時我就知道了」,而本案中的電影並不是。

這句話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因此變成日後許多人口中的名言。

同樣,何謂善意?我也認為,只要我們撇開很多複雜的人性,用心中最直覺的想法平心而論,就會知道了。

以上就是這週我想跟你分享的學習體會,希望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

*《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是作者KK收集自己對人生建言的書,內容是一則一則語錄的形式。雖然簡短,但可以學到許多人生的智慧。

📮本週還想跟你分享

📝一篇讀書心得

在《平衡心態》閱讀心得中,提到除了要量入為出,能否將金錢花在正確的地方,也影響人生的幸福度。

所謂正確的地方,是本書作者從許多的學術研究中整理出的心得:將金錢花在體驗上,要比花在購買物質上更讓人快樂與幸福。如果這項體驗是跟別人一同進行的,你所感到的幸福感還會再升一級。

原因無他,因為購物所帶來的快樂通常是短暫的,人的興奮感往往會在消費的當下達到最高點,之後這股快樂的情緒就會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下降,最終回歸平靜。反之,與人一起共同體驗冒險則不同,當中的回憶會持續一輩子,每每回想起來都會讓人感到快樂與幸福。

▶️我的 YouTube 新影片

本週我分享閱讀《後悔的力量》所獲得的學習心得,這本書的作者解析為什麼悔恨並非負面的情緒,反而可以為人帶來力量。這支影片中我則歸納把遺憾變成力量的3個步驟,一起來從後悔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

📚本週語錄

✏️ 詩人與小說家 Annie Dillard 說到他運用時間的觀點:

❞ 我們如何度過每一天的日子,當然,也就是我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們如何利用這一小時,那一小時,就是我們正在過日子的方式。時間表可以防止我們陷入混亂和心血來潮的狀態,它是一張捕捉日子的網。

✏️ 物理學家理查.費曼如何看待生活:

❞ 愛上某項活動,然後儘管去做吧!沒有人能完全理解生活到底是什麼,而且這並不重要。去探索世界,如果你深入探索,幾乎所有事物都會變得非常有趣。

✏️ 作家 James Baldwin 是這樣看待改變的:

❞ 沒有什麼比從痛苦中解脫更令人嚮往的,但也沒有什麼比失去依賴更令人恐懼的。

艾爾文

艾爾文

最新文章

艾爾文電子報

讀者回饋:「每次收到信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懂了許多知識!」

💌 訂閱學習成長電子報

「每次讀完電子報都讓我有很多想法,真的很棒!」

免費加入超過60,000人訂閱的學習成長電子報,每週我會分享在投資理財、工作生產力以及人生成長方面的學習心得。此外還有閱讀心得重點節錄,與最新的學習語錄,一封信直送你的信箱。

* 電子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已送出!

請前往填寫的 Email 信箱收取確認信,
確認後才算完成喔!